-
中国文化通识
一部写给现代中国人的中国文化通识
“真正的传统文化观看之道,是要把历史倒过来看的。”
以人性为尺度,以现代性为视野,颠覆性地重述中国文化的主脉和命理。
为何有那么多讲中国文化的书,还需要一部《中国文化通识》?
★一般介绍中国文化,是从文物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当作某种“客观”存在物;而本书从人性角度出发,延续辜鸿铭的问题意识和林语堂的批评姿态,着重关注那些对当下的中国文化至关重要,且在个体的中国人身上“活着”的元素。
★一般介绍中国文化,几乎将之等同于传统;而本书从现代性角度出发,强调的是,对当下中国文化的形成来讲,迄今100多年的现代转型经验,甚至比几千年的传统遗产更为重要。
★一般讲中国文化,将其等同于民族的;而本书则强调中国思想的普世主义本质,并对未来提出展望:不要再把中国文化当作一个他者,哪怕是一个更好的他者,真正进步的做法是把中国文化认真地当回事—作为“世界人文思想共和国的一员”。
【内容简介】
「不要再把中国文化当作一个他者,哪怕是一个更好的他者,真正进步的做法是把中国文化认真地当回事——作为“世界人文思想共和国的一员”。」
本书是一部写给现代中国人的中国文化通识,采取的方法是,把历史倒过来看,就一些关键议题,诸如历史、语言、管治方式、自我修养、人生美学、民族主义、普世主义、中国的崛起及其软实力等略作述评,以助读者进一步探索反思。
本书认为,对当下中国文化的形成来讲,迄今100多年的现代转型经验,甚至比几千年的传统遗产更为重要。
因此,本书显著区别于既往同主题作品的是,延续辜鸿铭的问题意识和林语堂的批评姿态,以人性为尺度,以现代性为视野,重述中国文化的主脉和命理。
-
流动的丰盈
◆编辑推荐
☆记录当下,面向未来,一次突破常规的先锋尝试,构建一段生动有温度的日常历史
☆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专家之“居住”篇,一份不同以往的小区观察指南,你会从中看到环卫工人除雪撒盐粒蕴含的复杂伦理,小广告背后顽固的控制意图,宠物狗、流浪狗不同的生存状态,垃圾箱独特的处 理运行机制……
☆重复并不平庸,琐碎亦有意义,在小区司空见惯的流动场景中发现“附近”,捕捉时代精神,思索城市陌生感的消弭之法
☆历史学学者高毅,社会学学者田丰、严飞,哲学学者汪民安、徐英瑾一致推荐:很有意思!
◆内容简介
小区是中国城市最小的行政规划,人们在其中出生、成长、生活,获得情感和知识。
父母与子女的融洽关系、商贩与顾客的相互照应、清扫积雪的环卫工、几年不见的老熟人的寒暄、遛狗的退休老人……这些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出现,转瞬即逝,不会留下文字,也不会进入历史。
本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小区为重点,试图记录那些不间断流动、不会进入历史档案的景观、人物和语言,将其纳入未来的史学视野中。在捕捉流动性的意义上,人人都是社会学家,人人也都是历史学家。
◆相关好评
“这是一个历史学者通过发掘身边日常琐事的意义来探寻史学方法革新之路的大胆尝试,虽然其实际价值可能尚有待时间检验,但这种创新的自觉永远是成功的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高毅
“最值得放入‘时间胶囊’的当代中国城市小区断代史史料。”——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用得上的哲学》作者 徐英瑾
◆作者简介
徐前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学。著有《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译有《启蒙运动的纲领:〈百科全书〉序言》,并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读书》等 刊物发表数篇文章,近年来致力于思考日常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性的写作开拓文字制度的边界,发掘历史学家与未来的关系。
-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 (全四辑)
《十三邀》,我们时代里无尽的盛大对话,对真感情与真思想永无止境的找寻。许知远历时4年对话52位杰出人物,在52个领域跨界游走,重生对个体的信念,重建对话的精神;通过《十三邀》,与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直接对话,搭载他们的思想巨舰光顾历史与未来:4季内容全收录,精美函盒珍藏版。
◎编辑推荐
★全民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全4季内容首度结集:打破节目区隔,重新划分主题,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
本次出版首度将4季内容深度整理、全番结集,并按人物类型重新划分为艺术家、时代偶像、知识分子、浪潮人物4个分辑,堪称一部时代声音的纪念碑。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讨时代精神:
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各个领域涌现出极富性格的杰出个人,他们的故事与思考值得被反复追问,借此,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又付出了何种代价。所以,《十三邀》挑选受访者的方式就是它的最大特色:每一个个体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一种诠释时代和世界的角度和叙事。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52位标志人物,从中发掘真实,尊重真实,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同时通过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视频;许知远专门为每位人物撰写点睛式侧写
相比剪辑后呈现的视频节目,图书版《十三邀》更为忠实、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收录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和访谈照片;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精彩的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每位嘉宾均附时间年表,人生轨迹一览无余;
新加大量注释,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方便读者深入理解。
从视频到纸书的转变,更耐读,更易懂,更具收藏性:定格对话的精彩与宽广,留存思想的碰撞与闪光,呈现我们时代更有温度和深度的对话美学。
◎内容简介
关于成功,也关于失败的艺术,关于符号与表达,也关于偶像与浪潮,关于时代大问题,也关于另辟蹊径的小注脚,关于知识和审美,也关于个体的多种可能性。关于与过去的人和解,也关于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过。
关于史学大家许倬云谈论年轻人应该如何安顿身心、安顿自我,也关于人类学家项飚对我们生活中“附近”消失之后的理解与新的建议;关于功成名就后的艺术家,如何看待创造与失败、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也关于我们时代最知名的知识者如何谈论价值,寻求理解,提出问题……
《十三邀》,是著名知识分子许知远与我们时代中各行业、各领域内最具典型性的样本人物所展开的一场盛大对话。他们各自以独有的视角,在个体与时代、智性与审美、自我与世界、见识与创造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共同对个体与时代做出的观察与思考,全面展示出我们时代最优秀的头脑与心灵对历史、当下和未来做出的追问和探索。通过《十三邀》,我们阅读到52段故事,体会52种人生,游历52种交错的时间与空间,遇见52种立场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个访谈,更像是一种旅行。
与视频节目不同,图书版《十三邀》打破了1至4季的区隔,重新划分为艺术界、演艺界、人文知识分子、时代浪潮人物等四大领域,使得每个领域的意见、经验与心得更加具有模板作用,以不同领域中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切片,进而带领读者在这些对话的碰撞中重新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也正因这样精彩的对话而变得魅力非凡。
◎作者自述:
这些对话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另一种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唤醒,似乎认定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比起节目,它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许知远
◎名人/媒体推荐
从上海第一次采访到现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也只见过许知远两回,但是他似乎已经成了一位老朋友。我们是为同一种精神而欣喜,同一种人格而坚持,同一种逝去而悲哀;我们是被同一种情操所感染,同一种养料所滋润,同一种温暖所安抚。
——陈冲(导演 演员)
你们做(《十三邀》)节目,经过网络发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传播知识,刺激思想,引导风气。
——许倬云(历史学家)
作为观众,十三邀让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灵;作为被访者,十三邀让我直接进入公共讨论,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
——项飙 (人类学家)
十三邀影响很大,批评也不少,正常。我喜欢许知远不惮显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处,这想来也是真诚对话的应有之义。
——陈嘉映(哲学家)
我很喜欢许知远老师,他在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真诚而质朴地保持着认真和严肃,《十三邀》给我的感觉就仿佛是一个平时只有奶昔可以喝的人第一次喝到了白开水,它平静、淡然、清透,让我觉得原来这才是自己本该喝的东西,而且应该一直喝下去。
——河森堡(科普作家)
虽然许知远老师肯定瞧不上我,但我特希望跟他对谈,他做的那个(《十三邀》)就是中国味道的《蕨间访谈》。对错观点啥的都不重要。
——李诞(脱口秀演员、作家)
《十三邀》令人耳目一新,它的创造性也在这里,它之于脱胎于电视台演播厅的访谈,好似台湾新电影之于琼瑶电影,走出三厅,发掘真实,尊重真实,并赋予真实以创造和审美。
——雷晓宇(作家)
◎观众评价:
《十三邀》呈现的种种冲突和思考,也正是它的价值,虽然许知远显得与这样一个时代格格不入,但作为个体思考者存在和发声的珍贵也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也带来了有趣的思想撞击。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不成熟”的“冲动”带来的冲击,又有什么意义呢?中庸本身也许不需要被否定,但中庸带来的往往不是认知边界的拓展,反而是某种保守,某种意义上传统的守卫者,但对于舒适区的逃离本身就是和“卫道士”的对抗,这样才有可能迸发新的思想,正像是欧洲的启蒙运动那样。然而,《十三邀》也让我感觉启蒙运动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希望这不是自欺欺人的错觉吧。
——华云枫
看《十三邀》对思想的改变是剧烈和彻底的。那么多人物,每个人都能在与许老师的交谈中,谈出那些他们最珍贵的思想、经验、人生,这些是在我可及的所有视频节目中,独一无二的,因此,《十三邀》对23周岁的我本人意义非凡,这几年的人生观的逐步完善,与看这个节目不能说没有联系。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每一期,都值得不断玩味咀嚼,每一个看完《十三邀》的夜晚,都觉得良宵难得。
——雨墨
-
“鬼子”来了
对于延续了两千年文化传统的古老中国来说,近代一两百年面临最严峻的现实莫过于“鬼子来了”。这里的“鬼子”,不仅是指当年侵占中国半壁江山的“日本鬼子”,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讲,自始至终都是挟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西洋鬼子”。古老在这个异质文明的冲击下,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精英与民众,乃至各种不同人群之间,在行为、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上都益现悬隔、碰撞,社会乱象丛生、矛盾层出不穷,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近乎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日日夜夜在新、旧、中、西中打滚”,在迷思和困惑中前行。 为何许多人不爱国?在不同的语境中,“民族主义”有什么高低优劣之分?“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又有何差别?中国近代的发展究竟应该以谁为师,而老师为何总是欺负学生?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民族复兴的枢纽?“中学”和“西学”到底谁“化”谁?这个世界有没有一个幸福终点站? 中国的出路有且只有一条,那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从跻身现代国家之林的角度看,“鬼子来了”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
中國悄悄占領全世界
征服全球是中國的目標! 我們正在目睹一個中國遲早會攻克西方市場的擴張現象。 中國已在世界投資主權債務,在東歐承造新的基礎建設, 在西方拯救瀕臨倒閉的品牌。 因此,我們面對的是個緩慢而持續的占領過程, 它勢必改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且極可能已為21世紀的世界新秩序埋下根基, 那將是一個由中國領導的世界?! 走訪25國,真人實事採訪,挖掘你不能不知的真相! 本書是兩名西班牙駐華記者,憑著堅毅的決心所完成的精彩力作,他們感慨坊間有太多探討中國事務的著述,不是提出草率的評論,就是偏重商業觀點,而北京發表的官方聲明,又總是規避事實,於是他們做了一項重大決定──親自觀察中國勢力在全球擴張的速度有多快。 《中國悄悄占領全世界》就是他們長征數千英里、歷經五百多次的訪談之後交出的成績單。他們打破先例,嘗試會見數百位中國人,這些華人靠勤勉的態度、機靈的頭腦,和不講情面的商業手腕,快速將世上大部分地區納入北京勢力範圍,所跨領域十分驚人:從祕魯礦場到西伯利亞森林、從蘇丹水庫到緬甸玉礦,到處都有中國的「無聲軍隊」在致力扭轉龐大資源的去向。不少曾以美俄為靠山的國家已更換盟邦,全球正處於世界強權排名大洗牌的萌芽階段。遭受西方制裁而導致經濟凍結的緬甸、委內瑞拉、伊朗等地,在中國人眼裡更有吸引力,因為他們可從這些國家取得更好的交易,行動也不受監視。 讀者將在書中看到一些不平凡的人物,他們往往在極度惡劣的工作條件下為中國賣命,在世上最排外的地區奮鬥打拚,共同創造一個尚未正式成形的新帝國。作者的訪談對象包括:蘇丹的中國農夫、埃及的廉價成衣販,以及在亞洲各地掌理大型礦場、林場和天然氣開採計畫的企業主管。其中許多人展現了不容置疑的雄心與活力,他們常在大多數人難以接受的環境下工作,然而這些工作已為政治、生態和經濟帶來令人忐忑不安的影響。 ※ 國內外名人、媒體推薦 中國人再一次大舉移民全世界,只不過,這一次不是做奴工,背後有著強大國力支撐。本書透露了西方帝國主義後代的恐懼。 ──公孫策 知名評論家 黨國資本主義的共產中國,如今更變本加厲地將黑手直接伸向全世界,《中國悄悄占領全世界》揭開了驚世現狀。發掘共產中國悄悄占領全世界的所作所為。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似熟悉,卻也陌生;說緩慢,容或瞬間。看著中國政經狂潮襲向全世界,不論選擇借勢站上浪頭或想避開巨浪吞沒,這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理由不試著更去了解我們的大鄰居,中國。 ──蘭萱 知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 沈雲驄 早安財經文化公司發行人、楊家彥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六所所長 熱情推薦 一本探討攸關全球重要課題的精彩好書! ──《華爾街日報》 一篇篇真人實事的採訪報導,引人入勝,一定要看! ──《展望雜誌》 報導範圍廣泛,令人嘆為觀止,作者悲天憫人地敘述中國升斗小民移民海外的遭遇,並提出真知灼見。 ──《金融時報》 行文流暢……陳述中國人在世界各地的作為。例如,某些不負責任的企業確實引起不少怨言,他們把中國勞工帶進非洲、虐待海外工人、破壞各地環境,甚至與各國貪婪的政治權貴狼狽為奸,巧取豪奪。 ──《經濟學人》 一部調查報導傑作……這是第一本詳述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移民現象、記錄華人移民觀點的著作……如果你想了解中國如何改變世界,一定要讀這本。 ── 《南華早報》 以耐人尋味、富同情心的筆調,描繪在非洲各地經營零售業、販賣大量中國製消費品的75萬華人眾生相,既精彩又生動。 ──《旁觀者》 兩名西班牙作者揭露驚人的事實……中國人應該反省書中提到的問題。 ──《倫敦標準晚報》 首開先河的調查報導……說明中國在海外的作為,反映了中共政體本質。 ──《星期日泰晤士報》 文字生動活潑,流露人道精神……為所有想了解中國向全球擴張勢力的行動如何改變世人生活的讀者,提供了重要資訊。 ──《文學評論》 -
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本书基于《光明日报》“光明讲坛”有关“一带一路”系列讲座内容整理而成,林毅夫、汤敏、胡鞍钢、乔良等国内知名的十三位学者和专家共同撰文,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外交、安全等角度,全面解读“一带一路”战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以期为有兴趣了解该战略的广大读者有所参考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