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代学
应该如何理解当代影像实践? 从斯坦•道格拉斯 (Stan Douglas)、埃亚•利亚斯•阿赫蒂拉(Eija-Liisa Ahtila)到道格•艾特肯(Doug Aitken)、塔西塔•迪恩(Tacita Dean)以至菲利浦•帕雷诺(Philippe Parreno)、皮埃尔•于热(Pierre Huyghe)、多米尼克•冈萨雷斯•弗尔斯特(Dominique Gonzalez-Foerster)这一系列的后设电影实验,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当代杰出的艺术家对电影和当代艺术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索,他们捕捉到了最为扣人心弦的时间的辩证本质,而对这些探索,似乎还鲜有艺术评论来深入把握其影像思考的精髓,丹尼尔•毕尔鲍曼(Daniel Birnbaum)的《年代学(Chronology)》一书即是这种艰难的尝试。 对于本书作者来说,现象学成为观察最新当代影像实践的试探性框架,来描绘出关于主体性(从人类到后人类)令人困惑的最新情态。本书探讨的当代著名艺术家大致分为两类:要么缅怀失去的时钟而投身无休止的决战,要么试图借助科技展望全新的生命形式,而对于今天试验全新交流途径的艺术家来说,“今天我是谁?”的问题,似乎已经变成“今天谁是我?”,面对“人类一旦消失,谁(或者什么)将接替?”这一不得不提上日程的问题,《年代学》一书富有诗意地将我们带进当代艺术最新的影像实践领地,让我们尝试看到新的地平线: “天空中闪烁着明灯,是眨眼的星星还是放光的航船?不止一处,好多好多…… 有人(物)会来吗?” -
中国当代艺术史
《中国当代艺术:1990-1999》无疑是《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研究工作的继续。 读者可以从本书中看到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的过渡性的艺术状况以及新艺术的端倪。作者详细描述了“新生代”与玩世现实主义、波普艺术、女性艺术、艳俗艺术以及像行为、装置、VEDIOAHT和观念摄影这样的观念艺术的事件、作品及其代表性的思想。作者特别通过“广州双年展”与“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章节的叙述,介绍了影响中国大九十年代艺术的市场和国际化市场的背景和问题。 -
20世纪中国艺术史
这是第一部系统和呈现20世纪中国艺术进程的著作。 20世纪是中国艺术史上最为复杂并出现重大变革的时期。在西方科学与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产生了全新的艺术现象。层出不穷的流派、风格和问题,不仅反映了艺术家观看世界的全新方式,同时也映射出此时期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巨大变化。 本书从晚清鸦片战争爆发导致的后果开始切入艺术问题的研究,考察了西方艺术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描述了辛亥革命后艺术领域里发生的变化:留学运动、西学教育、传统主义者对西方艺术的态度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艺术的政治化倾向等。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决定性地影响了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中国艺术的基本样貌。此时,发生在港台尤其是台湾的艺术构成了中国艺术家与世界文化共同体保持联系的重要链条。1976年之后的中国艺术虽然多少让人联想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主义运动,但更是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期艺术家和批评家们的种种努力引人注目,在某种程度上为其后的90年代艺术融入“全球化时代”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作者在占有浩繁资料的基础上,第一次独立、系统、简易、生动地叙述了一百余年来的中国艺术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完整框架。 作者简介: 吕澎,1956年出生于重庆。1977-1982年在四川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读书;1982-1985年任《戏剧与电影》杂志社编辑;1986-1991年任四川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1990-1993年任《艺术•市场》杂志执行主编;1992年为“广州双年展”艺术主持;2004年,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现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主要著作有:《欧洲现代绘画美学》(岭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现代绘画:新的形象语言》(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初版、1999年再版)、《艺术——人的启示录》(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20世纪艺术文化》(与易丹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现代艺术与文化批判》(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与易丹合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艺术操作》(成都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 主要翻译著作有:《塞尚、凡•高、高更书信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初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再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三版)、《论艺术的精神》(W. Kandinsky's:The Spirit in Art,四川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风景进入艺术》(K.Clark’s: Landscape into Art,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等。 -
' 85美术运动
高名潞的《’85美术运动》全面透视并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令人激动、最富乌托邦色彩、最具青年造反气质,又最为广泛生发的艺术运动。全书分两卷:上卷“80年代的人文前卫”是高名潞与周彦、舒群、王小箭、王明贤、童滇等人所著《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人民,1991)的修订版。下卷“历史资料汇编”则是高名潞将’85美术运动的原始资料按照时间和理念结构整理编辑而成的一部资料集。上下两卷逾千页,文字与图像交相辉映,浩繁卷帙映衬出历史的重量。 高名潞是’85美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与理论旗手,他以“85”为美术新潮命名,意在呼应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85美术运动不仅仅是一次当代艺术运动,更是一次思想运动,文化运动。在高名潞看来,’85美术运动的成就不在造就出了哪几位大师,而在这个潮流之发生发展的活生生的过程。 从编撰时间来看,上下两卷相隔近二十年。在亲历者的书写与历史家的回溯之间,一以贯之的是高名潞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平民意识。理想主义赋予历史家以批判的视角,而平民意识则让历史家的眼光从“大师”转向“艺术平民”。高名潞强调新潮艺术的“群体”特性,而非代表性人物。所以,在“历史资料汇编”中,才会保留那么多自今日视点看来无足轻重甚或转瞬即逝的艺术群体与艺术运动。然而,这便是历史的实况。“我们不以其泯灭而遗憾,亦不以记录泯灭者而自愧自惭。”高名潞在80年代末写下的这番话,依然宣示着他二十年后的信念。 这套《’85美术运动》的出版,接踵于尤伦斯85新潮艺术展和有关星星画会的“原点”展之后,其价值却超迈其上。艺术史家巫鸿评价说:这部著作丰富的原始资料将为未来的历史研究奠定根基。艺术家徐冰则认为,这部书体现和倡导了一种我们逐渐失去的、真正的、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很完整的态度。 -
未来就是现在
本书精录罗伊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各种大型学术会议的演讲稿。重点讲述了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意识之间的关系。罗伊·阿斯科特的著作第一次在中国出版,不但对于想了解和从事新媒体艺术的工作者极具指导意义,对于引导大众了解并非在象牙塔中的新媒体艺术亦有指导意义。 -
灰色的狂欢节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一场资本与形式的狂欢,却似乎也褪不去精神贫血的灰色底调,本书围绕着这一外在环境与内在表达之间的双重变奏,系统梳理了这十年的艺术创作和事件,介绍了参与其中的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家,并附高清作品图片近两百张,构建了一幅全面、深入的现世艺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