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华经
《南华经》的思想博大深邃,"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南华经》已从学者的书斋和道士的经柜中走向社会大众,对《南华经》感兴趣的朋友愈来愈多。为了帮助普通读者阅读《南华经》,我们对这部经典作了注释。注释以简明扼要为原则,译文力求顺畅易晓。 -
庄子补正
《庄子补正》作者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及云南大学任教。胜利后,西南联大三校即北大、清华、南开各迁回北平、天津旧址。刘先生留在云大,1958年在昆明病逝,计在滇20年之久。 -
庄子浅注
《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基本上是庄周(公元前369-前286年)及其后学所作的。全书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的思想、文风都比较一致,当属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还羼入了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因此,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政治上不仅主张绝对的无为,有时还主张上无为而下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有宣扬混世的,也有赞成避世的;在人生观上,有提倡寡欲的,也有鼓吹纵欲的;在对待不同学派的态度上,有坚持混合齐同的,也有针锋相对的。这些分歧,与孔丘之后,儒分为八;墨翟之后,墨离为三,是完全一样的。表明了庄周之后,庄周学派也在发展、分化。反映了从战国中至秦汉间的社会变革及各种学派间的相互渗透。但只要不违背《天下》篇所表述的庄周观点,都应归属于同一体系。因此可以说,《庄子》是以庄周思想为主体,从战国中至秦汉间庄周学派的总集。它上承《老子》,下启《淮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从全书的基本倾向看来,完全体现了在野派的政治态度,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不满;尤其在哲学领域里,广泛而深入地阐明了作者的见解,完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体系。 -
国文珍品文库
庄子是战国初年人,是先秦道家学派继老子之后影响后世最大的人物。《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内篇共七篇,内篇无论是在思想深度上,还是在文笔的雄奇瑰丽上,都代表了庄子的最高成就,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这一部分的文章,都是议论和比喻交错使用,而纯议论很少,主要是由趣味性强的寓言故事构成,篇与篇之间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有机体。外篇和杂篇,一般是以篇首的两个字为篇名。篇与篇之间,甚至一篇内的各节之间,很少有组织与条理,因而一般称之为“杂纂”。本书尽量选取最能代表《庄子》思想特色与文学特色的篇目与章节。译文尽量与原文同步对译,但有时对译不能让读者明白原文意思时,笔者就适当地多加一点串解文字,但并不多。评点部分,笔者主要为读者解释一下各章节的大意,及其蕴含的哲理意义。 -
樗下读庄
扬之水: 读这本书需有勇气和耐心。它的文字很让人感觉着铺天盖地,最吓人的一段是六千字,一气贯注,直令人透不过气。然而许多精义就隐身在这铺天盖地之中,它总在引诱你坚持下去,由一点,去发现更多。作者是一位坚定的“疑古派”,书中的若干看法我不能完全赞同,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坚定,他才能够如同郭象为《庄子》建立了一个纯粹的玄学体系那样,为《庄子》建立起一个纯粹的庄子体系。关于《庄子》中的庄子与非庄子、庄学与非庄学的辨析,是《樗下读庄》的精华,也是它对庄学研究的贡献,这当然是通过对《庄子》文义的精审的诠释来完成的。作者的审慎和谨严使他的论点可以自圆其说,成一家之言,以致今后在讨论这一问题的时候,不能不考虑这里提出来的意见。 -
庄老通辨
本书专为讨论庄、老两家之思想,而辩订其先后。其在于庄、老两家之生卒年世,及历史传说之种种考订,则均详见于拙著《先秦诸子系年》。拙著与本书可互相发明参证者,除《先秦诸子系年》外,尚有《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墨子》,《惠施、公孙龙》诸书,幸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