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苑缀英
王正來先生遺著——《曲苑綴英》崑曲譜(工尺譜)出版消息。 我國著名崑曲研究學者、曲家王正來先生,於零三年年底仙逝,曲壇英才隕落,遺下不少曲學研究資料。先生曾以一人之力,費數年之功,完成【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譯註】,為我國古典文學音樂研究及實踐留下珍貴遺產,可惜至今仍未有機會出版面世,廣惠曲壇。先生生前除致力鑽研曲學外,亦以崑曲曲唱藝術承傳為己任,得他親炙的曲友遍及海外。先生為使曲友習曲時,能得曲譜之助,以臻崑曲正宗之境,曾整理及親自抄訂【曲苑綴英】*曲譜。書中除工尺譜外,又附習曲要旨,俾曲友習曲之餘,研探曲道。惟未及編校付梓,先生遽然而逝。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崑曲推廣及研究委員會曾受先生委託,斥資出版;先生去後,中心遵囑處理編印事宜,並負責輯校,以圓先生遺願。 曲譜收劇曲共一百二十二支、唐宋詞十四支、元散曲二支,分南北曲上、下兩冊。全部曲文標註陰陽四聲,大部份曲文後附唱法講解。凡例中詳解唱腔口法,習曲要旨中又闡論字韻、及演唱技巧,對曲友至為實用。 曲譜以宣紙精印線裝,每套訂價港幣一百元,已於二零零四年四月正式出版,歡迎曲社、曲友訂購。 -
水磨传馨
《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主要内容简介:昆曲有着六百余年历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世界“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昆曲在上海地区的活动业已延绵了五百余年。在昆曲发展史上,上海地区为昆曲的流播与传承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贡献。为此,特编写《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 《水磨传馨:海上昆曲文物述珍》收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机构所藏文物文献,以二百余幅图片予以展示。分“云间流芳”、“红氍歌吹”、“昆乱相争”、“淞滨度曲”、“报章戏谭”、“雅声传继”、“兰苑粲英”、“艺林出岫”等八个部分,次第介绍昆曲在上海传播、与老上海文化的融合发展等历程。 -
昆曲与明清乐伎
昆曲曾是“妓曲”,在明清时期的青楼妓馆中流转徜徉,昆曲又曾是“酒曲”,在文人酒客的金樽檀板间缭绕迷离。昆曲曾是“吴声”,与吴越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昆曲又堪称“坤曲”,她优美凄迷正如江南纤美小巧的吴妓。一部昆曲史,倘若假以妓女的视角,也许会平添几分清晰、几分生动…… -
昆曲与文人文化
在中国文化结构里,戏曲艺术的本质应该属于民间文化。有意思的是,在民间文化摇篮里诞生的昆曲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却逐渐演变成为极富文人内涵的文人文化。虽然文人文化是相对于民间文化而存在,但从民间文化蜕变为文人文化,从某种程度来说仍然有着质的变化。 -
姹紫嫣红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古老的艺术样式面临着许多发展上的难题。要知道,某种艺术样式的消失绝不仅仅意味着它本身的失传,因为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中都已具有了许多功能,实际上,它早已经成为文化的有效载体。所以,如何对待那些看上去处于边缘的传统艺术,实际上关系着我们文化的传承,比如昆曲。昆曲的诞生与发展至今历经几个世纪,它的成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特别典型地体现阵南方的社会特点、生活方式以及士大夫趣味,清淡、高雅、精致、唯美。同时,它又是吸纳了许多中国传统艺术的长处的,如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等。 马得先生积数十年心血,欣赏昆曲,研究昆曲,描画昆曲,创作了大量作品,许多读者通过他的作品,进一步认识了昆曲,增加了对这一传统艺术的感情。现在《姹紫嫣红——马得昆曲画集》编辑出版了,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进马得先生的戏曲人物画,走近昆曲。 -
崑曲清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