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明比较文学
《简明比较文学:"自我"和"他者"的认知之道》第一版出版,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周翰先生对其的评语是:"这部书深入浅出,更能指导实践,所以我很乐于把它推荐给广大青年读者。"作者此番对全书进行了彻底修,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完全更新。这是吸取最新科研成果的结晶,充满时代尖端气息;同时继续保持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融的鲜明特点。这是一衣面向大学的比较文学教课书,同时也是面向社会上广大比较文学爱好者、自学者的学习入门书。作者积多年研究成果,系统而全面地讲解了比较文学的性质、历史、特点、任务、种类、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井用中外比较文学的大量史实和国内著名学者的研究范文作了具体生而生动的论述。 全书共十讲。前四讲由浅入深地介绍比较文学的由来历史、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种类任务和性质特点;中间两讲讲解比较文学研究的必要准备、基本步骤和学理要求;后四讲则是具体讲授比较文学各分支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特点,并结合一些成功的研究论著进行分析讲评。 -
跨文化之桥
简介: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乐黛云(女,1931~),生于贵阳,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著有《跨文化之桥》。:本书分“面向跨文化、跨学科的新时代”、“传统,在现代诠释中”、“重新解读当代文学与文化”三编,收录了四十余篇文章。 -
中西文化研究十论
东西文化的交汇可以说是世界近代历史的特点,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也就值得我们重视.但当代西方学术,包括文学和文化理论以及汉学研究,都往往强调文化差异。将东西方文化相对立。西方一些学者讨论中国,往往把中国视为西方的反面。而非从中国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问题,本书十篇论文从不同方面讨论中西跨文化研究问题。对这种文化对立论提出批评。并以具体的比较来论证东西方跨文化研究的价值。在同中见异,亦在异中求同,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汇合。 -
中德文学研究
这是一部专门研究中国文学从1763年(即《中国详志》出版)以来二百年间,在德国的翻译、介绍,及对德国文学影响情况专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用大量详实的德文材料,说明中国文学被译成德文及在德国的传播情况。这从文学史研究角度看,丰富了中国文学的研究视野。类似于这样详实、具体地研究中国文学与德国文学相互关系的研究专著,近代以来,实在不多,而《中德文学研究》在这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
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
本书从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接受美学等有关理论,对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研究,具体描绘了英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乌托邦和异域之美,详细分析了英国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中国形象的正面利用和负面利用。通过研究中国形象如何被英国作家所想象、夸饰和曲解,探索了英国中国观的形成过程和规律,并对其社会心理背景及深层文化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部比较文学教科书,它适用于大学本科生使用,对研究生也很有参考价值。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本学科的性质、沿革和基本原理。这一部分吸收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提出了《比较文学》自己的观点。例如,书中给比较文学下了一个较为宽泛、然而确能概括比较文学发展现状的定义,对于当前比较文学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即第一、二两编是一个整体。早期比较文学只限于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近年来,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因此,当代比较文学由两大方面组成,即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把其中较为重要的、也是大家关注的题目,列出专节,重点讨论。 第三编是《比较文学》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部分。进入20世纪以来,各种文化理论和文学理论层出不穷,变化多端,它们或多或少地冲击着文学研究,也影响着比较文学。在这样的理论大潮中,如何面对现实,主动迎接挑战,探索比较文学的发展方向,科学地、全面地建构本学科自身的理论体系,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比较文学》试图就几个重要的文化理论(后现代理论、文化人类学、阐释学、接受理论、符号学、女性主义、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意见,主要说明它们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契合点。这一部分的内容,虽然也涉及跨学科的问题,但不讨论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而是探讨这些学科对比较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对《比较文学》的其他有关部分可以起到推进和加深的作用。 总之,《比较文学》既要全面系统地介绍比较文学这一学科,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就,又要探讨比较文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它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部学术著作。 《比较文学》前面,有当代中国两位年老资深的学者,北京大学的季羡林教授和上海复旦大学的贾植芳教授分别为《比较文学》所写的两篇序言。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 第一节 “比较”——跨越与开放 第二节 走向世界文学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诞生与确立 第二节 新领域的开拓 第三节 当前发展趋势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论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对象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 第三节 比较文学方法论 第一编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 第一章 文类学 第一节 文类学比较研究概观 第二节 文类学的研究范围与对象 第三节 中外文类比较研究方法举隅 第二章 主题学 第一节 主题学研究概述 第二节 主题学研究的分类 第三节 主题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三章 译介学 第一节 翻译与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第二节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第三节 翻译文学与翻译文学史 第四节 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四章 形象学 第一节 形象学研究史 第二节 形象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第三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的特点及其前景 第五章 思潮流派比较研究 第一节 思潮流派的基本理论构成 第二节 西方思潮流派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第六章 类型学 第一节 类型学研究史及其基本理论 第二节 类型学研究方法论 第三节 类型学研究的前景 第七章 比较诗学 第一节 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方法论 第三节 比较诗学远景前瞻 第二编 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第一章 文学与其它艺术 第一节 原始艺术的同源混生 第二节 文学与其它艺术的相互借鉴 第三节 文学与其它艺术的差异及互补 第四节 审美理想与创作原则的共性 第二章 文学与心理学 第一节 文学与心理学的历史关系和现实关系 第二节 心理学对文学的渗透 第三节 心理学对文学批评的意义 第三章 文学与宗教 第一节 文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与宗教关系 第三节 跨文化体系的文学与宗教关系 第四章 文学与历史 第一节 文学与历史的亲缘性 第二节 历史中的文学世界 第三节 文学中的历史世界 第五章 文学与哲学 第一节 文学与哲学比较研究概观 第二节 西方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 第三节 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 第六章 文学与科学 第一节 文学与科学的界定 第二节 科学与文学 第三节 文学中的科学 第三编 当代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 第一章 后现代理论与比较文学 第一节 后现代理论与非文学化、泛文化化 第二节 消解民族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 第三节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比较文学的族群研究 第四节 新动向、新观念和新术语 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 第一节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质 第二节 文化人类学对比较文学的启迪 第三节 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 阐释学与比较文学 第一节 现代阐释学的兴起 第二节 当代文学阐释学的研究取向 第三节 文学阐释学理论的比较文学意义 第四章 接受理论与比较文学 第一节 接受理论的新建树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接受研究 第三节 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 第五章 符号学与比较文学 第一节 符号学的发展及其基本理论 第二节 符号学对当今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第六章 女性主义与比较文学 第一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产生 第二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第三节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及其与比较文学理论的沟通 第七章 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 第一节 相对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第二节 文化相对主义与跨文化传通 第三节 文化相对主义与跨文化文学研究 Contents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