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典学与古今之争
什么是真正的古典学? 如尼采所说:古典教育是“为了少数几个总是‘即将到来’又还未到来的人”; “古今之争”堪称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足鼎立的文化思想史事件; 不熟悉“古今之争”,便难以了解“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进程; 有什么样的灵魂,便有什么样的写作。 对于许多人来说,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认识西方思想史的常识性问题,而古今之争则没有得一个恰当的位置。 《古典学与古今之争》收入了刘小枫的长文《古今之争的历史僵局》,他在文中写道:“按照常见的欧洲文化史分期,文艺复兴接下来是启蒙运动,这两个思想文化运动之间具有内在的连带关系。这种文化史分期观不仅塑造了西方人的欧洲文化史“常识”,也塑造了中国学人对西方近代文化史的认识。然而,由于这种分期观忽略或者说删除了古今之争这一发生在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之间的重大文化事件,在欧洲知识人(更不用说中国知识人)的西方近代文化史“常识”中就不会有这样的常识:古今之争不仅堪称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足鼎立的文化思想史事件,甚至堪称西方近代史上更具标志性的文化事件。毕竟,如果我们不熟悉古今之争这一历史事件,难免很难透彻理解文艺复兴尤其启蒙运动的性质。” 这本《古典学与古今之争》,汇集了刘小枫在不同场合针对古典学所谈的内容。可以说,对古典学的所有讨论,都是由一个现代语境引起的,其间处处体现着古与今之间的张力,在这个意义上,古今之争的从来没有离开过刘小枫的关注焦点——或者古今之争就是他一直以来的关注焦点?在2015年初,学界曾掀起一阵关于“古典学是谁的一套”的争论,本文集收入了刘小枫接受《三联生活周刊》和《新京报书评周刊》访谈的文稿,在此刊出全文,并复原了原访谈稿的顺序,回答了我们关于古典教育的许多疑惑。 《古典学与古今之争》是刘小枫晚近几年写的11篇“编者前言”,是“经典与解释”丛书编辑过程中的读书札记,另附两则访谈,也涉及编书,算是编辑《经典与解释》十五年的一个小结。 文集中的15篇文章,都在思索古典与现代的范围之内:什么样的古典学是真正的古典学,古今之争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怎样的关系,古典学的现代处境怎样,在现代语境之下,古典教育有着怎样的困境与前景。 -
比较古典学发凡
比较的学问品质绝非意味着动辄就拿中西方经籍穿凿比附,或者在中西先贤之间善通骑驿。毋宁说,由于自晚清以来,中国文明传统一直处在西方现代文明引发的危机之中,我们如果热爱中国的古典学问,就不应该忘记它早已遍体鳞伤,如果热爱西方的古典学问,也应该记得自己是谁……这里结集的十五篇文章(五篇选自旧著,其余选自尚未出版的文集)无不带有比较古典学的探索性质。 -
雅典民主的谐剧
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论题:雅典民主的谐剧 阿里斯托芬与政治 阿里斯托芬对公众意见的影响 阿里斯托芬喜剧中的战争与和平 阿里斯托芬剧中的犯罪和罪犯 阿里斯托芬的人物 古典作品研究 《庄子·人间世》析义 《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思想史发微 属灵的劬劳:莫尼卡与奥古斯丁的生命交响曲 潘雨廷先生谈话录(一) 卢梭与政治的现代命运 旧文今刊 《史记》名称之由来及其体例之商榷 《史记》所显示的群经大义 评论 评《阿里斯托芬的人民》 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争 对拉米的回应 -
施米特与政治法学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法学家,也是20世纪颇有争议、极富激发性的政治思想家。刘小枫教授在选编《施米特与政治的现代性》之后,重新增订《施米特与政治法学》文集,以集中体现施米特法学的历史和神学品格。本文集围绕施米特的政治法学的思想线索,精选了从各种视角对其政治法学思想进行解读的论文,突显出施米特政治法学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尤其是对深入理解施米特思想、把握其文本的思想脉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小枫 增订本说明 刘锋 导言:政治与神学的平行性 施米特 价值的僭政(朱雁冰译) 云格尔 无价值的真理(张宪译) 巴尔 施米特的“政治的神学”(张宪译) 布鲁门贝格 施米特的《政治的神学》及其续篇(吴增定译) 许伯纳 现代性历史纹理中的经与纬(李秋零译) 尼西黛斯 启示录的宪法学说(朱雁冰译) 彼特森 古代基督教世界对奥古斯都皇帝的评议(刘锋译) 法贝尔 罗马人施米特(谷裕译) 曼斯菲尔德 近代代议制和中世纪代表制(刘锋译) 凯尔森 上帝与国家(林国荣译 田立年校) 科斯洛夫斯基 政治的一神论抑或三一论学说?(李秋零译) 克勒格/朱勒 多数共识即公民宗教?(李秋零译) -
西学断章
《西学断章》是刘小枫教授近年来关于西方思想史的心得专论。作者从古典学的视域对西学(思想史)的重要史料、重要文本、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提纲挈领的解读,其问题意识鲜明。 本书从古希腊自然哲人赫拉克利特谈起,致力考察西方思想史上三大历史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基督教时期、西方现代化时期)哲学与宗教思想的关系,以此摸索基督教思想与西方古典传统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的线索。尽管本研究贯穿整个西方思想史,关注的却是思想史上的一些具体细节,展现了近些年来作者在西学这块土地上辛苦耕耘的思想线索和研究成果。 -
赫尔墨斯的计谋
真实作为历史的基础我们应该了解 ; 篇幸布局与行文明晰作为手法应该通俗易懂。一个是肌体, 另一个是肌体的健康。 ——德莱顿《普卢塔克传》 当我专注于哲学与城邦之间的张力 , 也就是专注于政治哲学的至高主题时 , 就进一步确定了这种想法。至高形式的、或海德格尔式的当代哲学 与古典哲学的区别, 是由当代哲学的历史特性塑造出来的 , 以所谓的历史意识为先决条件 , 因此必须了解这种意识多少有些隐私、的根源。 ——斯特劳斯《剖白》 “不死”是一种用以表达灵魂与存在之原初联系的方法。要是你同意 , 它 表达着一个存在于时间中的心智思考永恒之物的能力。苏格拉底在某个地方说 , 正是诸神对存在的接近使他们像神:正是人 (man) 对存在的接近(但,又是一种为“遗忘”所败坏的“跌落了的”接近)使他成为人 (human):诸如此类都可以通过这种说法未表达: 灵魂是“不死的”。 ——葛利斯沃德 对话的意义在于努力重新认识理式,灵魂的意义在于自己运动,理性的意义在于推动灵魂,还有自我认识那镜照和肌的本性之意义,依据认错诗(《斐德若》中苏格拉底为悔过而作的第二篇赋——编者注),这一切都变得可以理解了。 ——葛利斯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