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故(二十二)
《温故22》内容简介:精彩依旧,2012年《温故》总页码256码,本辑“影像”专栏特别奉献钟文典《国联防疫团在广西:法国穆克瑞博士的影像记录》,32码精印老照片,论及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民族危难时刻来自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援助,尘封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能够有幸重温这段鲜为人知的史实。 特稿王鼎钧《文学江湖:我从胡适面前走过》回忆我们曾经的台湾岁月,秦宝雄《往事杂忆:与宋恩荣谈晏阳初先生》追溯世界乡村改造和平民教育之父。 本辑“记忆”、“人物”专栏,郑凯梅《身历朝战与越战:一位美军退役上校的讲述》,赵曰茂《张士珩与神尾光臣》,蔡登山《文廷式的革职与脱险》,岑燮钧《章太炎笑傲袁世凯》,魏邦良《周作人与胡适:和而不同》,周言《〈吴宓日记〉中的陈寅恪》,肖伊绯《天地一沙鸥:程曦与〈燕园梦〉杂剧琐议》……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温故(合订本贰辑)
《温故》(2辑合订本)(精装)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 -
温故(二十八)
2014年推出的第一辑《温故》, “影像”专栏刊出了沈继光先生自1980年代以来拍摄老北京、老物件的代表作近四十幅,并附文写在“残片图本”之后,讲述了作者多年拍摄的心路历程和《乡愁北京》、《物语三千》的成书过程。 本辑“特稿”专栏,沈志华《无奈的选择: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依据中国和苏联双方的档案文献讲述了自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到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这中间六七年之间中共和苏共关系的发展变化和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过程。 “记忆”专栏,《童年琐议》是七旬老人卜毅留下的回忆录中的一部分,讲述了民国时自己的童年回忆,生活在北京五世同堂的太祖家、南城富商外祖母家的经历;王凡《我曾经“室友”:在“五七学校”与童小鹏伯伯相处的日子》回忆了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的童小鹏“文革”期间在“五七学校”时的许多故事。 “人物”专栏,张功臣《邹鲁与女同盟会员的恋爱》以史料为基础,梳理了国民党元老邹鲁与其两位同盟会出身的妻子许剑魂、梁定慧,还有早年追求对象黄扶庸、晚年伴侣赵淑嘉之间的往事;金圣华《历史长河的彼端》结合父亲的口述和相关史料,详细回顾了抗战期间在上海民华电影公司的创办及其创业巨献《孔夫子》拍摄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从“无所不谈”看晚年的林语堂》以林语堂自1965年2月起发表在专栏“无所不谈”上的百余篇文章为主要材料,分析了晚年林语堂的政治态度、语言文字方面幽默风格的形成、对白话与文言之争所持的见解、关于《红楼梦》的论战等问题。 “往事”专栏,徐义亨《战时一所流亡大学的兴衰》记录了一所始于抗日战争、末于解放战争,十年间三易校名、播迁五地的“流亡大学”——苏州学院的兴衰过程;周冀生《我的大学:北京大学一个右派学生的二十二年》分“上篇:劳动教养在徽州”和“下篇:回乡生产的岁月”详尽回忆了自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被责令离校、强制劳动教养到1979年获得平反,此间二十二年的坎坷经历。 “文本”专栏刊出了1958年时任教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吴奔星教授被划为右派后的日记(1958.1—1958.8),从中可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身处特殊环境时的复杂心境。 -
温故(十八)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对人类以往生存状 态的追怀; 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 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 目录: 特 稿 谭天萍 我的职业生涯 聚 焦 张耀杰 宋教仁血案中的袁世凯 人 物 李继锋 郭 彬 特立独行的师徒——袁振英与辜鸿铭 蔡晓滨 复辟闹剧话张勋 赵映林 胡适日记中的一则记载 印 象 马 嘶 听马寅初讲“新人口论” 记 忆 詹振权 旧帽子和新帽子 臧翠莲 初为人师 高振环 1976年:吉林的那场陨石雨 文 事 陈仁德 1972年胡惠溥与郭沫若之商榷 姚一鸣 中年文章——1930年代初期的俞平伯与周作人 风 物 罗朝晖 金泽的桥 钩 沉 王 任 一代诗魂,陨落何处?——重寻徐志摩遇难地 文 本 任 祎 战火中的困惑——一位作战参谋的战地手记 姜庆刚 一份坦白记录 片 语 王 锋 知识分子的去留之间 影 像 秦风老照片馆 上海品牌 / 中插 -
温故(二十四)
1.《温故》,呈现珍贵文本——本辑“特稿”专栏,亮轩《绝对孤本》为我们解读、展示了伴随董作宾的女儿董敏七十六年的“绝对孤本”,它见证了董家从抗战之前的南京到抗战期间的四川李庄、再到落脚台湾的播迁流离,是一本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一册家国沧桑的佐证。“文本”一栏全文刊发作者吴大年12岁时写下的《小难民自述》,记录抗战爆发后随家人从北京到昆明长达九个的逃难生活。 2. 《温故》,讲述故人故事——本辑“人物”专栏,汪宁生《听顾颉刚谈鲁迅》记述了作者1979年前往顾颉刚先生寓所拜访顾先生的对话细节,辅以相关史料,重新梳理了20世纪文坛上“顾颉刚与鲁迅先生交恶”的公案;张贻贝《鲁迅与毛泽东二三事》力图将毛泽东、鲁迅“请下神坛”,以史料还人物本来的面目、澄清二人的关系……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讲述故人故事,感受细节的力量。 3. 《温故》,重温公民记忆——本辑“记忆”专栏,史学家赵俪生的女儿赵絪《扉页上留下的痕迹》回顾了父亲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购书、藏书的故事,配合留有扉页提及的珍贵书影,展示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和那一代学人的气质风骨;张而而《“串联”的滋味》以生动的笔触回忆了自己13岁时(1966年)坐火车从张家口到北京串联、途经上海、河南、武汉前后两个多月的所见所闻……既是来自基层的个人记忆,亦是共和国早期的民间历史。 4. 《温故》,展示中国影像——本辑“影像”专栏李佳达《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悲喜剧》一文回顾了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初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和他们的种种遭遇,文后刊出了秦风老照片馆提供的精选自英国、法国、美国、荷兰等国有关中国事务和华人代表性画刊中的图文报导,共16幅彩图,更直观、更清晰地展示了那段历史中的“世界华人与华人世界”。 -
温故(二十三)
2012年《温故》总页码256码,“影像”专栏特别刊出秦风老照片馆《陪都岁月》48幅图片,以形象直观的 语言,展示了重庆作为陪都时的风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那段特殊的岁月。 本辑特稿《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年:黄杰日记问世的时代意涵》首次刊出了1949年3月黄杰的工作日记,真实再现了国民党在大陆下台前改朝换代的混乱情形。“人物”专栏江青《教我如何不想他》、张珑《母亲的日记:1937年张元济的几件家事》;“记忆”专栏祝万安《我在基层当法官》、杜高《我们经受的历史伤痛》、用欣《运尸记》、王碧蓉《忆袁世凯的六儿媳陈徵》…… 1.《温故》,呈现珍贵文本——以今天的视角审视过去,以一手史料还原历史现场。本辑特稿《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年:黄杰日记问世的时代意涵》首次刊出了1949年3月黄杰的工作日记,真实再现了国民党在大陆下台前改朝换代的混乱情形。 2. 《温故》,讲述故人故事——本辑“人物”专栏,《教我如何不想他》,江青女士为我们讲述了她与世界船王董浩云先生相知、相交的平凡小事;张珑《母亲的日记:1937年张元济的几件家事》详细回顾了在抗战爆发的这一年,国家命运大动荡的背后一个普通家庭的聚散离合。还有章济塘《纪念沈昌瑞老伯》、王碧蓉《忆袁世凯的六儿媳陈徵》……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讲述故人故事,感受细节的力量。 3. 《温故》,重温公民记忆——本辑“记忆”专栏用欣《运尸记》生动讲述了一位老妇人50多年前独自一人把丈夫的尸体从酒泉带回渝中老家的离奇经历、祝万安《我在基层当法官》记录了作者自建国后担任法官38年来亲历的诸多案例;还有杜高《我们经受的历史伤痛》……来自基层的个人记忆,共和国早期的民间历史。 4. 《温故》,展示中国影像——用影像记录社会变迁,本辑“影像”专栏特别刊出秦风老照片馆《陪都岁月》48幅图片,以形象、直观的语言,展示了重庆作为陪都时的风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那段特殊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