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与忠
陈子龙,明末著名作家,反清志士,复社领袖;柳如是,明清之际著名歌妓才女,秦淮八艳之首,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交往频密,尤其与陈子龙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学术大师陈寅恪撰有传世名作《柳如是别传》,使陈柳情事三百年后仍传为佳话。本书以陈柳诗词为媒介,将男女情爱与君王故国之忠绾合为情与忠两个进路,一方面从文学思想史的进路点明晚明“情观”是明代文学的主导力量;同时,从抒情美学的理论阐说的进路,发掘陈柳诗词的美学内涵。 -
我看美国精神
本书是著名华人学者孙康宜女士在近四十年的移民生涯中,对美国社会诸多变化表象下美国精神的捕捉。作者伸展敏锐的阅读触角,从书籍到影视,由建筑至宗教,见身边人事,阅东西文化,透过一个个焦点事件中不起眼儿的寻常物事,兼及相关历史人文,剥离出与众不同的解读,见证美国的情趣与新知,文化的渐进与互渗。丰富驳杂,清新流利,在严谨的学术思想外,洋溢出文化视野的捷才博学和兴趣真情;在生动的实例表述中,潜藏着与传统或现代的中国精神相关的比较情怀。 -
文学经典的挑战
本书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对中国文学与美国文学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供读者学习使用。 -
亲历耶鲁
这本随笔集大都有关我在耶鲁大学教学和生活的心灵故事。我在耶鲁教书已有27年之久。回忆l982年刚抵达校园的第一天,我的耶鲁同事傅汉思(HansH.Frankel)教授就送我一本诗人贺兰德的新著《诗律的理念》(Rhyme's Reason,耶鲁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那本书很有启发性,它教导读者如何把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用“诗”的方式表示出来,而最富于诗意的情境就是一种“自我描述”(self—description)。后来我认识了贺兰德(他是耶鲁英文系的教授),彼此成为经常讨论诗歌的朋友,而且还同住在一个名叫“木桥”(Woodbridge)的乡村里。他给我的影响很大,使我深刻体会到,宁静与省思乃是个人生命中的最佳补药。 对我来说,生活中每一刻的思考都是一种享受。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曾说:“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得越深就越难加以描写。”但我却喜欢沉陷在描写的乐趣中,喜欢试图捕捉那偶然超越了现实局限性的诗的境界。耶鲁的校园很美,正好让我能享有思考的空间。我最喜欢独自坐在校园里的石台阶上,一面通过四周的宁静来打开我的心灵空间,一面思想那种独处的丰富感。我的许多作品都是在这样的“上下文”中写出来的。 然而,本书所有的篇章都是在我的“潜学斋”里写成的。这个书斋原是多年前父亲为我命名的,不论我住到何处,不论房子大小,我的书房都叫“潜学斋”。如今双亲均已过世,让我更加珍惜父亲为我所写的“潜学斋”遗墨。尤其是,父亲在“潜学斋”三字下的附言“康宜敦品励学”令我终生难忘。我必须继续努力修养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人生的阅历,才不致辜负我父母的期望。 本书能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的申作宏先生,是他的热心和执著才使其及早实现。我也要感谢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行人廖志峰先生,经他授权使用了我前些年出版的《耶鲁潜学集》中的不少篇章。同时,我的好友苏炜和康正果两位先生也给了我多方面的帮助。 -
耶鲁潜学集
耶鲁潜学集(增订本),ISBN:9787561318911,作者:孙康宜著 -
耶鲁性别与文化
出了多位美国总统的耶鲁大学已有300年的历史,自1701年创校以来,它一直固守其独立的 传统。作为哈佛的强力对手,耶鲁尤在文学、艺术史、戏剧、音乐及其他人文方面领先,它 注重发挥诗的精神,强调对个人创作的尊重和信仰,本书作者孙康宜教授在耶鲁主教文学已 近二十年之久,在这个涵盖即兴随笔、文化评论和学术杂文的集子里,她特意写出一连串耶 鲁生活的见闻及思考:耶鲁和哈佛的比较、牛头犬的象征意义,住宿学院的生活风味,耶鲁 在中国的献身活动,书本至上的精神态度、墓园里的心神感悟,师生间的缘分与情趣、常春 藤男女合校的性别之争……或以感性的情思触发个人的想象;或以知性的学术思考,精析当 代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特别是有着现代人在新的性别意识潮流中所表现的自我调整和变 化,学贯中西的孙教授均以深入浅出、机智而灵活的文字作出了发人深省的全面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