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馔丛谈
当你为他人饮食习惯冠上”粗俗”、”野蛮”之名时,可曾想过饮食文化的形成并非那简单?听到吃狗肉你会吓到,但在韩国可是见怪不怪;驴肉、猫肉、狗肉、蛇肉、孔雀、蜥蜴、蝗虫……作为食物,很奇怪吗? 东方与西方的餐桌礼仪,哪一个精致?火腿的起源与盐尸有关;古代女人也爱放纵豪饮;麻辣为四川招牌,其实是误传……这些知识,都是有凭有据,出自历史典籍。 龚鹏程现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学问渊博。从动植物、宗教、地理、文学、医学多方面切入,引经据典,谈饮馔文化。 在批判”文明”与”野蛮”之前,先来认识历史、学学文化、试着尊重他人饮食习惯吧!每一口食物,背景都是源远流长。看完本书,你将会重新定义“奇珍异食”。 ——“知味者,非舌尖之功夫;雅趣者,非水煮清淡之谓。须明此理,乃知饮膳之道。无论吃荤吃素,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可惜现今懂得吃的人太少了,遂令吾人抚遗编而叹息矣。” ——“所重非食物之烹调,而是食材之珍稀、数量之繁盛、排场之闳阔、仪节之讲究、歌舞之欢愉、场地之奢华、宴会设计之别出心裁等。好吃,只固执吃的乐趣,不知贵族飨宴之乐乃是这些总体合起来的。就算是今天的宴会,菜也都不会好吃,宾主尽欢者,其实在椟而不在珠。何况椟本身也确实有可观之处。例如宴会的餐具、摆设,宾客的服装,乃至餐厅均是。” -
北溟行记
《庄子·逍遥游》说:“北溟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龚鹏程仿佛那只大鹏鸟,往来各地,讲学会友、访古揽览胜、吃狗肉、喝压酒…… 如同带上一个古人的灵魂和一双历史的透视眼,在龚鹏程笔下,看山不惟是山,看水不只是水。山水中可见人文,历史和当下相互印证,浅白伧俗的风景增添了人文的底色,传统文化的温暖和感动在字里行间流淌。这何止是一次记游,更是一次文化行旅。 -
唐代思潮
本书从思想史、哲学史等各个角度对唐代的思想文化展开研究,突出了这个时代延续与多异并重的时代化特质,在唐代经学研究、史学理论、宗教思想、书法史等领域都有独幽照疑、豁蒙发覆的议论。 -
六經皆文:經學史/文學史
自序 壹、經學如何變成文學? 貳、唐朝中葉的文人經說 參、細部批評導論 肆、馮夢龍的春秋學 伍、六經皆文:晚明對《春秋》三傳、《禮記》等書的文章典範化 陸、以詩論詩:文學詩經學導論 柒、乾隆年間的文人經說 捌、乾隆年間的文人史論 玖、乾隆年間的鬼狐怪談 -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后颇不易谈。有人褒扬之,说它怎么好,必有人厌弃之,说它怎么怎么坏,而且遗毒至今,让我们抬不起头来。而称颂的或批判的,对于传统文化到底内涵如何,却往往同样不甚了了,各以偏见与误解抵死相争。本书不想再重复那些争论,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又显示了什么型态、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则正本溯源,说明其致误之由来。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异化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许。 本书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该书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 本书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
游的精神文化史论
本书是台湾学术丛书中的一册。书中以大量的翔实资料及生动的文笔就游的精神文化史论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本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该书可供从事该项课题研究的人士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