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属于
印度以“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国”而名闻天下。但并不广为了解的是这一事实对于次大陆的社会现实有着何种涵义。 本书题为“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配合一场由30 多部电影组成的重要 电影展映,以向观众展示印度电影的纷繁的实验面貌。当电影技术在20 世纪之初与其 令人振奋的“视觉暂留”(persisting vision)理论一起被发明之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 这样一种“视觉”如何能够存在于欧洲文艺复兴之外的世界被理解,或者为什么这样一种技术会在亚洲找到它天然的家。 在20 世纪上半页,印度的本土电影所占的本国市场份额就已经显著大于进口影片,虽 然全部本土影片的总预算加起来都比不上两部好莱坞大片。虽然这是个大市场,但它 也是一个低端、分散的市场,其渗透入次大陆社会肌理的方式应该更恰当地从文化的 而不是经济的角度去理解。 电影院是一种标志着公共领域之兴起的新重要实体,由此它也高举着很多新的社会权 利。但是,这些权利被定位于何处,它们如何被敘事性地演出?如果说在1960 年代,在宪法的保护和一个尚且健在的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 state)的颁布下,上演公共权利的天然场所——正如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1998 年的标志性论文所宣称的那样——是印度的城市贫民窟;那么到了21 世纪,这些权利主要在一个数码领域中被构想出来,而同时印度政府也面临着来自网络色情和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正如夏晨星(Nishant Shah)在其2007 年的文章中所揭示的那样。 这一卷论文涵盖了针对过去30 年印度电影的写作,并试图展现印度的社会科学理论如 何尝试理解印度的电影现象。 -
让-吕克·戈达尔
《让-吕克·戈达尔》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在此处,“映像”替代在电影诞生之初的放映机投射影像的感知与印象。 “映像”,同时也具有某种前设的“意识形态”。 《映像馆》是系统梳理当代电影大师作品与创作的一套系列丛书。准确地说,是向“作者”导演表示敬意的文字与图片的记录。这并非涉猎浩繁的电影历史,这个范围或许对于人们通常知晓的“电影导演”是较陌生的。 所以,《映像馆》的受众群从开始就注定不会太宽泛。 《映像馆》的产生缘于少数人对电影的挚爱和持续的热情。 这里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有效的、良性的语言环境,形成对电影“娱乐功能”之外的“美学价值”的关注与审视,以及置于常规的“看”电影的接受反应之上;再者,面对影像资讯急速膨胀、缺乏分科门类更详尽的研究电影资料的当下,《映像馆》如能去繁入简,充当“认识”电影过程中的“工具书”,这当是《映像馆》的某种价值所在了。 -
有生命的影像——吉尔·德勒兹电影影像论研究
吉尔·德勒兹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目前系统研究过电影的唯一一位思想家,撰写了两卷本的论著《电影》,从电影出发探讨世界的奥秘,也从哲学的高度揭示电影的奥秘,其电影美学思想在欧洲电影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国内还鲜见对德勒兹的研究。本书是作者从事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系统深入地阐释了德勒兹的电影美学系统和观点,视角独特,论证严谨,希望能借此推动中国电影美学研究的进步和电影创作的提升。 -
人类学电影
-
凝视的快感
“电影是什么?”当巴赞的这个提问进入视觉文化研究领域时,它首先关注的是生产电影关注电影的机器(包括放映机、银幕、影院等)、影像等与观影者之间的关系。本书重点阐述在精神分析的欲望运做中,电影文本与主体(观影者)是如何相互建构的。所选的篇目既包括穆尔维、鲍德利和麦茨的经典研究,也包括德鲁兹、齐泽克、普林斯等人精彩的影片解读,而富瑞的两篇则对于我们了解电影理论的最新进展可大有帮助。 -
The Classical Hollywood Cinema
How films are conceived,planned, and produced leaves a mark upon the films, directly and structurally. The relations between film style and mode of production ar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reciprocal and mutually influencing. The authors trace such topics as style,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over time, demonstrating how significant changes occurrred in Hollywood from the earliest days through the six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