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台湾电影
《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系江苏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之成果。著名电影学者贾磊磊教授作《序》。作者孙慰川副教授曾在美国耶鲁大学电影系做公派访问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台湾电影研究。《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全面回顾了台湾电影的发展史,并从中概括出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城乡文明相比照、殖民经验与身份认同、人的异化与主体的死亡等六大叙事主题。作者还对写实主义和民族化的影音风格从缺失到建构的递嬗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李行、胡金铨、侯孝贤、杨德昌、李安、蔡明亮等14位重要的电影人进行了系统的评析。书中附有《台湾电影大事记》、《金马奖历届获奖名单》和60多幅精美图片。全书条理清晰,观点独到,文字生动流畅,图文并茂,适合各个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
香港动作片的美学风格
《香港动作片的美学风格》内容简介:在香港乃至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上,动作片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不仅自身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持久的生命力,而且深深影响了世界商业电影的创作。《香港动作片的美学风格》通过探讨香港动作片具有形式美感的动作本身及其种种电影化的呈现方式,从视听风格、情境设置、文化逻辑、接受心理、风格流变等多个角度予以考察,对“东方暴力美学”这样一种电影美学风格做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考察。 在探讨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考量香港动作片在文化价值取向和心理认同机制等方面的独特况味,系统归纳了其与百年中国电影商业美学传统的承继发展关系。 -
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
★纵览日本电影独立新时代之面貌 ★逾百部代表影片引介赏析 平成年代,日本电影独立美好的时代。1989年,日本昭和天皇裕仁逝世,长子明仁继位,改年号为“平成”。也是从这一年起,随着片厂制度的瓦解,日本电影开启了新的元年,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在这里,《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纯真、《大逃杀》的暴烈、《下一站,天国》的诗意,百感交织;北野武的冷峻、是枝裕和的温暖、山田洋次的细腻,共冶一炉。 本书选择了1989—2006年间的135部优秀日本影片,涉及近百名日本电影人,分为四辑来书写:历史篇,人物篇,作品篇,资料篇。“历史篇”追古溯今,综述了日本现代电影发展的繁荣景况及平成电影多样化的特色;“人物篇”主介了十位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日本导演,如今村昌平、北野武、是枝裕和等,以及十位弛名中外的日本演员,如吉永小百合,高仓健等,其中主要介绍了他们的代表作品和演艺风格;“作品篇”将135部电影以青春、爱情、喜剧、惊悚、恐怖等类型划分,每部均有内容简介和赏析评论;“资料篇”是平成年代获得日本最有份量奖项——电影旬报奖、每日映画竞赛奖、蓝丝带奖、日本Academy奖——的电影作品表。 在香港喜爱日本电影的人,多不胜数,但有资格称得上是研究者的,舒明是第一人。他的介绍文章似特重资料的考证,但观点其实都隐藏在字里行间,所以格外耐看。本书不独是入门者的最佳导读,也是老影迷的必备手册。 ——舒琪,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 长期专注研究日本电影的舒明,再次作出了一次漂亮的示范。《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评介当代70位导演及135部佳作,分别从历史、作者及类型角度切入,旁征博引,资料翔实趣味盎然,乃日本片迷案头必备的天书。作者用功之勤,涉猎之广,在日益浮浅而崇尚即食速成的香港影评界,可谓无人能出其右。 ——李焯桃,香港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 本书资料详尽、解说清晰、评价客观;日本片影迷绝对不可错过,一般电影爱好者亦宜收藏。 ——郑树林,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
电影理论自修课
《电影理论自修课》一书深入浅出且不失广度地介绍电影理论,蕴含清晰的定义运用和对复杂概念的简洁解释,通过理论与片例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读者洞察电影理论中的主要争议领域。此外,书中的理论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对于电影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电影发烧友及广大读者而言,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 -
电影政治
本书是作者在《经济观察报》等报纸专栏文章的结集。作者从事影评多年,积累了一系列具有系统性的对于中国电影的观察文章。这些评论文章不仅仅是影评,兼及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的贯通,因为发表阵地为《经济观察报》等报纸,所以文章以电影为征候,但着力于发寻中国人的精神变迁,中国社会秩序、心理秩序的进程。 本书作者考察了世界范围内独立电影文化的脉络,对于电影历史上具有伦理疑问的一些重要影片进行了学术解读和剖析,同时对当下逐渐流行的酷儿电影进行了文化分析。还对中国当下电影的弊端和文化征候集中进行了呈现和反思,也包含了作者对于一些重要导演的访谈。作者认为,电影是一个载体,里面体现了我们时代的时代精神,从中可以作一种症候性的阅读和批判。 -
钟惦棐文集
目录 初论张瑜 一九八○年纪事 在上海会见张瑜 关于表演艺术的通信〔附〕张瑜致钟惦棐同志的信 预示着矫健发展的明天 被“革”掉了的“文化” 话说电影观众学 银幕之春信息论 假如插曲不能使电影更真实 《花枝俏》随想 自然美:黄山观奇 杭州·《戏文》·王昆 电影形式和电影民族形式 致胡芝风〔附胡芝风致钟惦棐先生的信〕 看胡芝风演《李慧娘》 裘沙和他的《阿Q正传二百图》 《父亲》与电影 白相记——致新影诸同志 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 冉冉“青年文明岗” 读新片《伤逝》和《药》并泛论电影 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与庸人习气 寻声记 创作热情有违于艺术规律者不祥 形体的交响 谢夏衍并由此讨论中国电影的发展 小议“示众” 论鲁迅的电影观 谈情说爱 《拼搏》的拼搏 致《解放日报》编辑部 致杨延晋 《牧马人》笔记 《包公误》失得 人的价值 无与伦比:《扒马褂》 电影和电视剧要互相促进 启事:我有失之,未敢忘之 回延安唱歌 影评写作 悼金山并追念孙维世 《陆沉集》题记 电影评论有愧于电影创作 《电影美学问题》序 传播精神文明者必须具有高度精神文明 乡谈——1982年10月在江津故里 影评三要 电影:一九八二残篇 不平静的文学 “离婚”后话 作家的时代激情及其表达形式 论文学艺术的感性基础 回声——电影美学札记之一 角色就是角色 影事文存 致某君 在教室转角处 复李连杰同志的信 附:李连杰致钟惦棐先生的信 寻报得题——贺小书得其所失 在歧路上——拟和一位青年导演的讨论 略论“钟惦辈”并由此而谈社会工艺学 拟《电影美学》序言 月亮只有一个——影事随笔之一 我来帮闲 《电影美学:1982》后记 在把握自身中把握群众 ——在全国电影宣传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审时——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三十周年作 电影《青春万岁》小引 歌词情 论严肃 电影美学的追求 《起搏书》跋 告白苏剑林 岂可为“副作用”失色 排山倒海的年代 ——漫谈大型军事题材影片《四渡赤水》 《血,总是热的》 鼓浪屿笔记 略论“新的世故” 致丁峤同志的信 论电影美 “金鸡”再唱话张弦 略论《甜女》的传奇性 在电影学院论影评 我呼唤电影的《父亲》 力争电影为人民和社会进步贡献才智——在香港中国电影学会召开二十 至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研讨会的发言 论电影与戏剧 诗的融入——序凌文远诗集《乡情》 答乡中问 文贵信 他会对我挥动拳头 吹鼓手言 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更新——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首届年会上的引 言 董克娜和她的《明姑娘》 贺《不当演员的姑娘》 为中国“西部片”答《大众电影》记者问 《电影美学:1984》编后记 了解世界走向世界——评纪录影片《我们看到的日本》 我还没有开化 试论改善以公安斗争为题材的电影文学的途径 ——序赵明电影剧本集《寂静的山林》 中国电影美学的理论和实践——答《瞭望》记者问 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会谈艺术交流问题 “学者化”余音——答《中国文化报》记者问 平安里美学——又说《乡音》 《人生》课题 电影该多为农民着想 论干部针织业的衰落 老当益壮与知识结构 论感性——在第三届“金鸡奖”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 《起搏书》序 一幅素描的几条轮廓线 “小和尚”论经 试论大众影评的质量问题 “篱”边夜话 初读《世界五千年》 论谢芳——为谢芳《银河寻踪》一书作序 略论“中心工作”与“常数” 无知之交 《野人》咿唔 致《电影美学》写作组诸同志 《电影〈骆驼样子〉的设计、施工和完成图谱》序 可贵是真情 有个莫里哀该多好! 《电影的锣鼓》序 鸟有喙 写给《中国电影时报》创刊号 《电影策》序 艺术要勇于并善于为自己设置障碍 ——论《走向远方》作为电视艺术现象 读《腊月·正月》致炳榴 勉为《西部电影讨论集》作序 《西部电影讨论集》序 评《走向远方》 电影学的思考方向 心向天山——看天山厂新片《神秘驼队》后作 和《黄土地》对话 为《良家妇女》致黄健中 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猫之习性日趋雍容故其可厌更胜于叭儿狗论 不发灯油的一年 延安回忆片断 致好为、辰生同志的信 胜似“白卷” 《猎场扎撒》和《盗马贼》为中国电影做了件什么事情? 1985年影坛耕耘初纪—一为“金鸡奖”看片的备忘 “金鸡奖”评奖纪略 《蓝天畅想曲》的畅想 我的跳神 志耿西 《探索电影集》序 记辛莽 纪事与济世 致陈浩星先生 千岛湖晨曲 谢晋电影十思 论制片意识 开放:在文化问题上的三种态度 再谈“久远”与非“久远” “名”的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