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重见证
本书是作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新世纪的今天从事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的论文选集,是对文学创作的历史和个人的批评活动的双重见证;这种见证的产生,端赖二者之间的声息相通、激荡回响。 在长期的批评实践中,本书作者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敏锐踏实的问题意识,具体细致的分析能力,生动活泼的行文风格。这三个方面的结合,不仅成就了作者个人的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而且显示出批评本身所应具有的与心灵、智慧、学识密切相关的品格和魅力。 -
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
“e批评丛书”是一套关于几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评论。由十位大多出生于十二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评家所著,他们在九十年代取得了丰硕的批评业绩,他们的地位、名声和影响也许还无法与八十年代那批批评家相比,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了全新的追求,他们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也算得上是对一个时代文学批评成就的一次总结和展鉴。这套书不是宣言,也不是证明,而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呈现”与“展示”,这代批评家将用他们最优秀的批评文章标示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这套丛书共由10本组成,每本都是各位评论家在九十年代以来所作研究成果的精选结集,它们包括:王彬彬《一嘘三叹论文学》、王干《灌水时代》、黄发有《媒体制造》、李建军《必要的反对》、张清华《天堂的哀歌》、贺仲明《真实的尺度》、张学昕《唯美的叙述》、张新颖《打开我们的文学理解》、杨扬《无限的增长》、张颐武《新新中国的形象》等。作为“e时代”青年评论家的代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一套批评笔墨,或深刻精警、或犀利独特、或严谨扎实、或自由放达,从不同的视角或层面来切入当下的文学创作,表达诉说着他们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的良知、正义、职责以及对于当前的文学现象、文学性质、文学发展以及具体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与鲜明立场,撇开浮沫,洞入真知,再现了当下文学的本真状态与精神走向。可以说,近十年来我国文坛的潮起潮落,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理论上的突破与收获,在这些批评家们的著作中都得到了评说和总结。 -
矮纸斜行
书名出自陆放翁的诗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取“矮纸斜行”四个字,多少还有一点点与“高头讲章”相对的心思。 书里与书外,文本和人事,写书人及读书人——作者记下的这些,时空遥隔也好,同处置身也好,都源于一点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感受的深与浅,体会的多与少,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切身,哪怕只是一点点。 行文自由活泼,却言必有据。涉笔现代以来的中外文学,耐心细致地触探文字背后的心灵信息。 -
有情
本书作者如司马迁史撰记列传般,截取现当代著名作家经历中绝句式的片断,触及他们生命中一些特别的东西。有别于单纯掌握材料完成的传记,本书始终贯穿“有情”之旨意,既是书中作家生命中荡漾的感情,亦是作者写作此书时倾注的深至体会与真情。 这本小书低回流连于其生命痕迹和精神氛围中的这些人:从陈独秀,胡适,鲁迅,到许地山,废名,林徽因,到巴金,刘西渭,胡风,到林海音,夏济安,张爱玲……我们常常说起他们,不仅仅是追怀文人旧事,沉迷文采风流,更是有意识无意识地面对今天和面对自我的一种反应。如果这种反应能够化为对我们自己的现代传统的自觉探寻,那么保存在他们身上的现代中国的文化记忆,现代中国的心灵信息,就是需要我们一遍一遍去重新激活的丰富资源。 -
无能文学的力量
《无能文学的力量》,是从作者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简短发言的题目--《无能的力量》--而来,这也是对崔健一个专辑名字的直接借用。从何种意义上说,文学及文学研究是“无能”的,又是有“力量”的,而这种“力量”又正与这种“无能”紧密相联?在困境中的沈从文曾如此深切絮说文学的“有情”:“这种‘有情’和‘事功’有时合而为一,居多却相对存在,形成一种矛盾的对峙。对人生‘有情’,就常常和在社会中‘事功’相背斥,易顾此失彼。管晏为事功,屈贾则为有情。因之有情也常是‘无能’。现在说,且不免为‘无知’!说来似奇怪,可并不奇怪!”--“有情也常是‘无能’”,则“无能文学的力量”,也可以说是“有情文学的力量”。 -
默读的声音
默读的声音、只有默读者自己听得到。 但如果把其中的一部分写出来,把声音变成文字,显然就还希望能够和自己以外的人才交流。 因为生性不喜欢辩论,不愿意在别人谈得热闹的话题上接茬插嘴,人就常常显得很“闷”。 这本小册子所所文章,都是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写的,凡以前已经续集的,都没有编入。这两三年,社会发生的,人们感受的,是多么丰富和驳杂,我却常常陷在没有多少话好说的境况里。好在,生活在文学中,在心里送往迎来,时间倒也是时间,生命倒也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