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社会学
《艺术社会学》是对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全面概述,同时也是该领域一位最重要的专家撰写的学术专著。 《艺术社会学》综合艺术社会学中的多种理论模式,并提供了大量经验性的案例,包括艺术社会学研究中极具启发性的的经典案例。这些关于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来自于文化谱系的两端:美的艺术(戏剧、舞蹈、交响乐、歌剧)和流行艺术(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低俗小说、电视剧、情景喜剧、广告)。这些研究和《艺术社会学》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艺术被创造、分配、接受、消费和使用的过程。《艺术社会学》还讨论丁关于艺术作品本身、艺术作品的意义方面新近出现的争议。“ 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25年来,这是我记忆中唯——本让我既觉得有趣又收益良多的教科书。亚历山大的(艺术社会学)同时鲜活地展现丁关于文学、音乐、艺术和流行文化的社会学领域最经典和最前沿的研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研究者用社会学的方式研究艺术时所发现的迷人风景,而专业学者可以从中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正在发生什么。”——艺术/文化社会学研究领域重量级学者安·斯威德勒(Ann Swidler),加州伯克利大学。 本版为2009年《艺术社会学》的再版,收录在集团凤凰文库丛书下。 -
关系美学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因其《关系美学》一书,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当代艺术批评中最具影响力的作者之一,《关系美学》成为策划和艺术专业的必备读物之一。“关系美学”是伯瑞奥德提出的一个理论,阐释了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探索。本书概括了90 年代当代艺术实践的特征,对于定义当代艺术的最新趋势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揭示了艺术实践在社会变迁中,如何将互动的人际关系作为抵抗消费主义的前线,从而探索当代艺术创作和世界的新型关系。 -
艺术在没落中升起
本书是德穆兹和基弗之间从2003年春天至2009年之间的谈话集成的访谈录。这些谈话既可以单篇阅读,也可以按时间顺序来读,起点已经在某个角度上给出了方向。 他们的谈话围绕着火、水、气和土等基本元素,围绕着《旧约》和《新约》中的叙述以及在佛教思想中起核心作用的空,追踪一切过去之物的复返或轮回,追问德国的历史和欧洲的历史,对基弗关于浩劫(Shoah)的深入研究进行专题讨论——尤其是通过基弗对策兰诗歌的“回应”。因此,这本访谈录探讨了基弗的艺术哲学和神学基础,探讨了他的艺术学和文化学立场以及他的工作和世界观,引导人们根据不同的视角来考察基弗无比丰富的作品。 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斥着各种关于“终结”的言说,“艺术的终结”更是无处无时不在被宣扬着。在基弗看来,艺术家乃是“一个持续的没落者。他永远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始终只能围着酒罐转,当他要接近酒罐时,他就像恩培多克勒那样掉进去了”。艺术面临危险,但几未没落,艺术在没落中升起。这是一个积极高调的书名。本书借助这个书名,希望在这个终结感、没落感日益增强的时代里,让我们仍然对艺术、对哲学、对生活,抱有一种向上的期待和希望。 -
杜尚之后的康德
本书是前卫理论家蒂埃利•德•迪弗的代表作,对杜尚的意义做了极其充分的学理阐释,其宽宏的视野、深入的剖析,令人耳目一新。全书8篇文章,围绕着前卫艺术史的一个核心论题从多个层面展开。作者认为,虽然现成品打破了与以往任何已知风格的联系,但是杜尚将现代主义艺术实践的逻辑当作其作 品 主题——那是审美判断的一个转向,即用“这是艺术”来取代经典的“这是美”。德•迪弗在重新读解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运用这一转向(用“艺术”一词系统地替换“美”一词),揭示了杜尚和达达主义激进的实验与主流的绘画现代主义之间隐藏着的联系。本书第一部分涉及杜尚大名鼎鼎或臭名卓著的《泉》,特别深入地挖掘了当年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第二部分讨论了杜尚从绘画向现成品的转变,从特殊艺术向一般艺术的过渡,管装颜料和空白画布也因此得到重新理解。第三部分考察了康德在第三批判中用“艺术”替换“美”带来的审美与伦理后果。第四部分试图重建现代主义的“考古学”,从而为我们对后现代境况的重新理解铺平了道路。 -
艺术与科学:贡布里希谈话录和回忆录
本书为贡布里希谈话录和回忆录的合集。这部新译本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了英文版A Lifeng Inrerest的全书,第二部分则由几篇对话录和回忆录组成。全书对话居多,其余辅之。作者娓娓道来,闲闲落墨,令人读之忘倦,快然有得,从某种程度上讲,贡布里希的主要思想大约有一半在这里得到了平易而简约的说明。在本书中,贡布里希不仅回顾了他作为“艺术史家的双重生活”的一生,书中也涉及到他的许多代表著作,如《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秩序感》等的思想核心问题。尽管本书不是一部全面的回忆录,但却包括了大量的回忆片段,因此,要了解贡布里希的生平和学术观点,本书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
现代与后现代
《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分为两部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用者把“现代性”归纳为五个特征;人类中心主义、进步论、个人中心主义、“新”之崇拜和非主题化倾向(现代艺术),而“后现代性”则是对“现代性”的质疑和扬弃,是“现代性”的物极必反。 全书旨在论证自启蒙运动开创的“现代性”原则,正是西方陷入深刻的危机,故有后现代主义的转折。与此同时,作者在题外话中,强调中国文化并非“落后”文化,而是一种独特的、与西方文化有实质“差异”的文化。中西文化不是“差距”的关系,而是“差异”的关系。因此,实有重新认识和肯定中国文化的价值的必要性。 《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作者专攻西方艺术史,在历史地阐述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形成和“后现代性”现象的产生之时,不无个人的创见,想必对海内外学者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