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空中的美术
本书是继《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之后,巫鸿先生在三联书店推出的第二部学术论文集。与《文编》集中探讨中国古美术的“礼仪”功能相比,《二集》的论题侧重考察中国美术中特有的“时空”观念,以及它在不同媒材的图像中的表现和释读。“时空”的观念与表现是巫鸿近十几年集中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他认为这是另一条可供理解中国艺术独特性的线索。 全书分为三部分——上编:时空的形象;中编:观念的再现;下编:图像的释读,所收1992—2007文章15篇,考查对象包括建筑、明器、拓片、画屏、卷轴、册页、摄影等多种形式。与常见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不同,这些论文没有局限于孤立的门类和史实,而是竭力为这些现象找到自己的传统和脉络,并赋予其宽阔的视野,使阐释更具启发性。这些文章是对《文集》提出“礼仪美术”概念的完善与补充,从而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美术的独特传统。 -
艺术的真谛
艺术就是美吗?美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有哪些?艺术的价值是什么?作者凭借多年丰厚的艺术实践,从视觉艺术的欣赏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艺术的特质。本书是一部系统的艺术概论专著,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被英国《明星》艺术杂志称为“绝无仅有的最简明扼要的有助于艺术欣赏的艺术概论”。 -
感知艺术
【内容简介】 《感知艺术》是一本单纯地教读者观察和聆听艺术作品的书。 我们房间墙上挂着绘画作品或明星海报,我们每天都在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枕边的小说、周末的电影,这一切都显示了艺术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紧密的联系。学会欣赏这些艺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某些观点认为,艺术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和创作。不同于此,《感知艺术》以真实而直接的方法介绍艺术,向读者展示了艺术并不神秘,而是触手可及的。这本书将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8种形式,向读者提出3个问题:它是什么?(形式问题)它是怎样形成的?(技术问题)它如何触动直觉?(体验问题)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回应,读者与艺术之间建立了联系,能从容地面对艺术作品并对其做出评价,与其他欣赏艺术的人进行交流沟通。 虽然我们各不相同,但活着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份职业。学会欣赏艺术,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更好地理解、设计、享受我们的生活。愿这一切从本书开始。 -------------------------------------- 【编辑推荐】 1、《感知艺术》是一本来自美国的艺术普及读物,英文版已经出到第11版,是一本影响深远、读者众多的经典之作。 2、本书从人人都有的感知能力出发,以具体的艺术作品为对象,抛弃晦涩的理论和繁琐的叙述。读者只要有兴趣,就可以通过本书的引导,了解、欣赏与评价艺术作品,抵达艺术的世界。 3、作者丹尼斯•J•斯波勒,是享誉国际的学者与艺术家,曾在美国多所大学担任终身教授或系主任,有多部著作是艺术教育领域的经典,自身也擅长创作舞台设计作品。 4、本书系统简明,结构很清晰,用3个问题贯串全书。通过对3个问题的回应,读者就可以建立与艺术的联系,最终能自如地面对、欣赏与评价艺术作品,并与其他人交流沟通。 5、《感知艺术》的内容丰富,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电影、舞蹈8种艺术门类。这8种门类是艺术的基础分类,涵盖了艺术所有内容。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对艺术与艺术作品有全面的了解。 6、本书装帧精美,采用锁线精装,彩色印刷,附有大量插图,每一章用不同的色调标示。 -------------------------------------- 【精彩文摘】 我们应当如何感知和应对(艺术)? 我们如何应对或者研究艺术,这一问题带来了另一个挑战。我们必须从现有的无数种方法中选取一种来实施。我们假定对本书有兴趣的读者对艺术了解有限。因此我们选取的研究方法可以充当跳板,帮助读者进入艺术和文学的世界,作为从熟悉领域进入未知领域的渠道。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事实和数字、重量和测量的世界中,符合逻辑的方式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特征来开始研究。换言之,从最为理智的角度来看,我们能在艺术和文学中看到和听到什么? 再换言之,我们如何才能使美学感知更加敏锐? 首先,我们必须识别那些能够在艺术和文学中看到和听到的内容。 其次,我们必须学习关于这些内容的术语,就如同学习其他科目 一样。 再次,我们必须理解感知联系反应的原因和途径。 毕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反应引起了我们最大的兴趣。我们能够感知一件物体,我们选择以美学术语来回应它。 在从一个艺术学科过渡到另一个的时候,我们需要使用前后一致的方法。我们会提出三个问题:(1)它是什么?(2)它是如何形成的?(3)它是如何刺激我们的知觉的?我们将会在艺术的每一个学科中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会看到,这也是在研究艺术作品时提出的问题。 当我们回答“它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我们意识到,我们能感知到图画的二维空间、雕塑或建筑的三维空间,或者音乐中的时间,或者舞蹈中的时间和空间。我们也能意识到艺术的各种形式,比如静物、人体、悲剧、芭蕾舞、交响乐、故事片、公园和居民楼。“形式”一词含义宽泛:包括“艺术形式”“艺术的形式”以及“艺术中的形式”。 当我们回答“它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时,我们能认识并反应出艺术作品中的技术元素。例如,我们能认识并反应出一幅画作是用油彩绘制的,还是版画印刷的,还是水彩绘制的。我们也能认识并反应出组成艺术作品的元素,即构成作品的内容—线条、图形或形状、物质、颜色、反复、和弦—及所有内容的统一。使用了什么工具?各部分之间又是如何联系才形成这一整体?一部交响乐包括旋律、和弦、音色、音调以及其他元素;一部悲剧使用语言、场景调度、提示、冲突和结局;芭蕾拥有形式化的动作、场景调度、线条和思想内容等元素。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问题,我们思考艺术作品“如何刺激我们的知觉”及其原因。换句话说,特定形式和技巧的安排(不论艺术家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之)是如何激起我们的反应的?这里我们讨论的是生理和心理特性。比如,我们对于雕塑的反应可能是生理性的。我们可以触摸一件雕塑作品,感觉它的光滑或坚硬。同时,我们也会产生心理感受。比如,直立的三角形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当我们看到绿色和蓝色的时候,我们会说它们“冷静”,红色和黄色则会给人“温暖”的感觉。主要由水平线条或者平缓曲线构成的画作会产生“柔软”或温和的感受。角、斜线或短促、不连贯的线条会带来动感。运用了波浪形旋律轮廓的音乐听来“缓和”,而高度使用和声的音乐听来“温暖”或“丰富”。上述这些及其他感受是共通的,大多数人的反应都相似。 对于艺术作品,我们也可以提出第四个问题:作品有什么意义?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非常个人化的。比如,一幅油画可能让我们想起一些个人经历。然而,我们不能认为“它有什么意义”这一问题的依据来自纯粹的个人经历,艺术作品的意义要深远得多。对一件艺术作品最终极的反应、意义和体会可以超出个人见解,包含了想要了解背景信息的尝试。以帕尔米贾尼诺(Parmigianino)的《长颈圣母》为例,对其进行背景了解可以揭示艺术和文化环境,给我们对于画作外表的丰富理解,大大超出了个人经历。有时,艺术作品的意义来自文化或历史背景,包括画家生平。有时,艺术作品只是单纯出自美学需要。有时,很难判定是上述哪种情况,或是二者兼有。 -
MoMA亮点
这本重新修订并重新设计的《MoMA亮点: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精选作品350件》,呈现的是从本博物馆无与伦比的现代、当代艺术收藏品中重新精选的作品。每件作品均配有精美的图片和信息丰富的文字,其中有115件作品是首次出现在《亮点》中。很多近年的收藏反映了本博物馆对于我们时代艺术的一贯专注。 -
寻找如画美
《寻找如画美》描写了英国趣味演化历史中一个有趣的时期,通过从当时各种旅行资料中收集的细节,十分生动地展现了18世纪后期上流人士的这一爱好。第一部分讲述18世纪英国如画风景的兴起,从诗歌、风景画等写到风景趣味的演变;第二部分以怀河谷地、北威尔士、湖区和苏格兰高地为例,考察了早期的如画风景之旅。在展现英国本土风景如何取代国外风景进入主流趣味的同时,也揭示出当时时兴的旅行活动与这种趣味变迁之间的关系。 -
当代艺术理论前沿
主编后记(节选) 真正有伟大的艺术创造力的民族必然是有深厚思想根基并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史包括艺术创作史和艺术思想史,这两个史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艺术思想史作为一个深层根基,这个民族的艺术就只能是一种模仿的艺术或工匠的艺术。我们的当代艺术正在陷入这样一种没有艺术思想史作为支撑的危机之中。 在艺术的价值观和基本定义上要真正具有中国本土的创造性,除了继续与最前沿的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对话之外,对中国100多年的近现代艺术思想进行重新解释和梳理也是十分迫切的。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文化和艺术的基本问题,如传统的现代化、中西绘画的差异、艺术与政治的关系等,依然是当代艺术没有解决和回答的问题,而且近10年当代艺术对这些话题的讨论,并没有比民国时期深刻和广泛。 在画论史以及哲学根源的现代阐释方面,民国时期的艺术思想大家,像郑午昌、陈师曾、黄宾虹等,依然是难以逾越的高峰。 本书的宗旨是为目前中青年学者提供一个纯理论的交流平台,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前沿的当代艺术理论的译介,二是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重新解释和整理。 - 目录 卷首语 本期话题 "格林伯格与现代主义艺术批评"专题 001/引言 文/秦兆凯 003/前卫与媚俗 文/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译/秦兆凯 019/现代主义绘画 文/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译/秦兆凯 028/现代主义与前卫的概念 文/保罗·伍德 译/秦兆凯 圆桌会议 047/ "当代艺术30年与艺术史评价"研讨会 艺术访谈 068/多元主义是艺术宽容的状况──丹托与王春辰的对话 文/丹托 王春辰 新艺术史方法 071/一个方法的艺术史 文/艾略克·菲涅 译/孙晓霞 088/理论之轻──理论的意义 文/约翰·莱赫曼 译/庄稼昀 海外视野 "传统绘画的重新解读" 097/印象派之前的马奈 文/米切尔·弗雷德 译/常旭阳 112/帝国的风景 文/W.J.T.米切尔 译/刘海平 高萌萌 中国艺术 139/从民国到"文革":赵兽的超现实主义之旅 文/蔡涛 159/遮蔽的形式──从徐悲鸿研究谈及方法问题 文/华天雪 171/民族化:"17年"油画研究 ──建国17年油画民族化的两次会议研究 文/李昌菊 电影/摄影和新媒体 189/虚拟空间中的现实注意思想者 文/乔舒亚·默斯利 编译/陈早 文化研究 197/现代中国的建筑存在和形式 文/彼得·G·洛威(Peter G.Rowe) 沈宽(译音) 译/方荣根 图书评论 236/性感的自然 文/杨小彦 主编后记 附:本编译著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