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
《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整理了我国部分历史文献中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分布的记录,并遵照现代动物地理学分类原理,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主要野生动物的分布特征,是文榕生先生继其《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付梓后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我国历史文献中富含大量宝贵的野生动物生存和生活的信息,但这些信息隐藏在海量文献里,且多错讹。综合运用文献学、历史学、动物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摘录、考订、鉴别、梳理历史时期我国野生动物的分布特征无疑是一项重大的科研工程。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载,我国现存于国内外的各种地方志8264种。文先生在没有科研经费支持的条件下,几乎是尽一人之力检索、翻阅了其中470余种方志,并经科学校勘、辨伪和考证,整理了这些方志中记载的1200余种野生动物,如原生、刺胞、线形、环节、星虫、蜢虫、软体、节肢(甲壳、肢口、唇足、倍足、蛛形)、腕足、昆虫、棘皮、头索、鱼、两栖、爬行、鸟、哺乳等门(纲)的分布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秦汉以降我国主要野生动物的分布特征,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大部分被细化至地(市)级行政区,少部分甚至被细化至县级。 文榕生编著的《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在较系统研究我国古代文献,尤其是古方志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原文献摘编的形式,对古文献中记载的野生动物资料深入发掘,认真进行鉴别、确认与梳理,较全面、系统与客观地反映古人对野生动物的分类、命名以及形态特征描述、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等相关信息的记载。一方面,以现代动物分类系统为基础,对古文献中所记载并已鉴定出的动物,涉及原生、刺胞、线形、环节、星虫、蜢虫、软体、节肢(甲壳、肢口、唇足、倍足、蛛形)、腕足、昆虫、棘皮、头索、鱼、两栖、爬行、鸟、哺乳等门(纲)的物种进行归类。另一方面,按照历史动物地理学原理,系统展现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各地的野生动物分布状况,既涉及各省级行政区,还涉及大部分地(市)级行政区,甚至一些县级行政区的野生动物分布状况。不仅可以应用于动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保护区规划与建设、自然环境的变迁、动物疫情流行和自然疫源地等研究,而且可为当前世界面临的动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变化等重大问题,提供动物物种与分布的演变历史资料,为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探讨其因果关系提供基础资料。 《中国古代野生动物地理分布》不仅适合动物、地理、历史地理、环境、气候、植物、林业、生态、自然史等专业人士阅读,或进行更深入研究,而且可供历史、人口、社会、经济等多种专业师生和有关科研人员参考使用。此外,对动物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员,本书也具有某种科普作用。 -
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
-
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
本集共分三部分: 一、中国疆域沿革略:此为童先生据张芝联、方德修两行生在光华大学听他讲课时所作笔记整理而成的通论性著作。 二、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此为童先生将历经辗转后手中保存下来的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重新整理成集之作。一九六二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 三、拾遗:此为散在各书、报、刊中未收入上两部分之作。本书尽可能收集童书业先生历史地理方面之著作。对所收集的论著进行编排,基本上按时间为序。只是拾遗部分,将童书业先生、杨向奎先生、唐兰先生对天间的不同解释为作一个小专题集中在一起。对论著引文进行核对。 -
边界、边地与边民
明、清两代于中国疆域研究而言,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本书是“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结项成果。本书对明清时期北方边塞地区部族分布与地理生态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三篇,内容包括:环境与生态篇,开发与转型篇,文化与移民篇。 -
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
《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内容简介:宋代以后,浙江是中国的文化大省。“文化之邦”的含义,不仅包括精英文化方面的繁荣,还包括通俗文化的方方面面。《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运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以学术(儒学学派及进士数量)、风俗(民间信仰、节日、婚姻、丧葬习俗、堕民、九姓渔民)、方言与戏剧等文化要素为切入点,对近世时期(宋元明清)浙江的文化区域特征与地域差异展开具体而深入的描述、分析、总结,解剖其形成、发展、成熟的自然与人文背景,并挖掘其深层次的制约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浙江地域文化进行了文化区划,揭示了区域文化中心的变迁轨迹。《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为认识中国各地传统地域文化及其形成机制提供了一个典范,也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
华北平原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农业基地,也是灾害频发、社会矛盾较尖锐的地区之一。考察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乡村的生态和社会变动,剖析其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对了解当今华北平原的农业与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作者在满铁资料为主的乡村调查资料基础上,收集大量方志材料,进行实地考察,历时十年,写下了这部专著,使华北平原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农业技术、生态环境以及乡村社会诸方面的研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