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朝建康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
《六朝建康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本书分为城市历史地理、历史地理信息化两篇,内容包括:岁岁曾冰合——六朝建康的气候与自然灾害、湛湛长江水——六朝时期的长江与健康、金陵帝王州——六朝建康的地理形势及其“城市-区域”格局、淮水六代烟——六朝建康的城市水网空间格局、地理信息技术与六朝建康历史地理研究、超媒体地理信息技术在六朝建康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初步应用等。 -
籍贯与流动
传统文学史认为,北朝文学以“北地三才”和“北朝三书”为代表。由于现存史料的局限,似乎除了他们之外没有多少本土文士。如果摆脱现存文学作品的束缚,将眼光集中到众多文士身上,通过史书对文士的描述,来归纳文士静态的籍贯分布,以及动态的地理流动,就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描绘出北朝文学影像的另一面。文±的籍贯分布与地理流动是文学演变发展的一条内在线索,唯有把握于此,方能洞察文学发展演变的方向…… -
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
-
三国地理志
研读三国史,常苦于对三国地理的茫昧。盖缘《后汉书·郡国志》所记止于汉顺帝末年,《太康地志》所记则始于太康元年。自汉冲帝永熹元年(145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期间135年,郡县废置离合,付之阙如。《三国志》又无《志》,虽《纪》、《传》时载郡国废置,而立县不书;且只有纵的叙述,缺乏横的切面,难于给人完整的三国地理概念。清人洪亮吉撰《三国疆域志》,试图弥补这一缺陷,而欠当之处不少。谢钟英因撰《 补注》,吴增仅又撰《三国郡县表》。王先谦汇此三书精华于《后汉书·郡国志集解》,以三国末年为时间断限,述其异同,正其讹误。“使三朝分合,粲然具陈。考汉晋者无时代隔阂之嫌,读国志无疆域茫昧之叹!”虽有失误(如谓箕谷在褒中,太原郡领有虑*,阴山县在今广东阳山县东,与《汉书补注》异;误引《宋书·州郡志》谓江夏郡之石阳,吴立;误黄初三年及七年,文聘屯石阳两事为一事;误豚水为三岔河,存水为可渡河,夜郎为故且兰等),然瑕不掩瑜。今以《三国志》及该书为主要依据,撰成《三国地理志》,列三国郡县及重要地宅,叙其疆域、沿革、有关史实,评述诸家意见,采纳王国维的研究成果,并注今地地名。聊补史学界空白,不当之处,尚祈赐正! -
燕都丛考
本书分三编十八章,全面系统记述了清末到民国前期北京城区宫殿苑囿、坛庙衙署的沿革,重点是近四千条胡同街巷的变迁,包括它们的名称和位置,其中的重要衙署、王府、名人故居、祠庙、会馆、古迹,以及有关的轶闻掌故等等。 -
悠悠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