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墙内外
本书全面考述汉魏六朝、唐宋以及元明清时期汉水流域治所城市(及部分非治所聚落)的建城过程、城郭规模与形态、城郭内外之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划,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就汉魏六朝时期从散居向聚居的演变以及城居与村居的对立、唐宋时期特别是唐代地方城市中里坊制之实施情形及其实质、明清时期治所城市城墙内外街区的功能分划及其原因等问题展开了较深入的讨论,形成了一些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之认识的观点。 -
中华古地图集珍
全书纲举目张,有条不紊,大体贯穿三条主轴线:一是反映人类科学思维的普遍规律,即由假设推测,逐渐出现历史记载和实物考证,然后形成生产规范,上升到科学原理;二是反映地图作品的演进阶段,即由原始意境地图开始,经过利用规矩、勾股弦原理测绘的平面地图,发展到以经纬度控制的三维地图;三是反映地图应用领域的扩展,早期主要应用于宫廷、墓葬、地籍、城池、矿山、水利等小区域的规划和管理;中期适应封疆、领土、天文、地理、山川、土壤、农事、物产等较广泛的行政管辖范围;后期出现专用于边防、海防、河防、航海…… 的地图,作为战略决策者的工具。 书中精选了100多幅宝贵的古地图,其中碑刻地图还附有墨线图作对照。这就为读者奉献了更“透明”的原始科学依据。既便于读者按图索骥,必要时再去查询昂贵的大型古地图集甚至珍藏在国外图书馆里的那些“孤本”,也便于读者独立思考,用来推敲作者所提出的论断与联想是否符合事实、真有道理,由读者作出自己的判断。 -
人群.聚落.地域社会
本书从居住人群的来源与划分、乡村聚落形态与城市里坊制的实施及实态、行政区域的设立与划分、乡里制度的推行与地域社会的实际控制形态等方面,探讨中古时代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人群与社会的变动,认为:(1)蛮以及巴、獠、猺等中古南方族群,乃是华夏士人加于南方土著居民之上的“他称族名”;以往有关中古时代南方地区族群界定、划分、迁徙以及民族融合的描述,必须加以重新检讨。(2)中古时期,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乡村聚落以分散居住的小规模村落为主;隋及唐前中期,南方地区大部分城市当并未推行封闭式的里坊制。(3)南方政区的形成与变动,并非完全出于中央政府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而是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与人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局变动、地方政治势力的兴衰以及军事行动、策略等因素对地方政区的形成与变动都会带来很大影响。(4)自汉末以迄隋初,南方地区的乡里控制方式多因地、因人、因事而演变,从而形成各不相同的乡里控制方式与系统,乡里社会的控制权遂渐次落入土豪宗帅手中。东晋南朝乡里控制的基础,并非王朝国家的制度规定和权力,而是各式各样的“方隅豪族”。 -
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
本书为已故日本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前田正名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研究和北魏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正篇共分七章,分别从北魏桑干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居民结构、都市景观的发展情况,以及平城周围的交通路线、商业贸易等方面入手研究;另附三篇论文作为附篇,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了北魏建国以前的拓跋部历史及建国后至迁都洛阳为止的北魏历史,并揭示了沿太行山脉东麓的交通路是东亚极为重要的一条南北交通线。 此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及日本东洋史研究学者的必读之书,许多观点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
明代卫所政区研究
本书从准实土卫所和建置沿革入手,探讨明代卫所的行政区划制度。第一章以普遍统计,归纳沿海卫所的政区形态;第二章选三种现象,观察边地卫所的实土程度;第三章选四项疑难记载,考证建置沿革;结语则推论明代卫所乃至全体政区的基本模式。本书结论倾向于对史实的简单化理解:都司卫所为省府 州县的辅助政区系统,建置沿革的复杂记载背后往往是简单史实,明代政区体系可以视为一个遵循直隶/分管模式的圈层结构。此外,本书草创一份明代方志工作目录,以裨读者。 -
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
青徐兖三州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统一性,古代天文地理学家即把青徐兖三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看待。青徐兖地域对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很有必要把青徐兖地域作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 《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从各派政治势力在青徐兖地域的权力角逐、中央王朝对青徐兖地域的统治以及青徐兖地方军政长官和青徐兖籍人士对中央政治的影响等方面,研究公元三、四世纪青徐兖地域的政局变迁。 第一部分考察青徐兖地域的政区沿革以及青徐兖地域的一体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