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蛇之珠
古今中外文章家都把“雅洁”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读书》创刊伊始便反对那种冗长空洞的八股文风,大力提倡写短文,写言之有物、能小中见大的文章。三十年来,先有“笔谈”的设立,后有“短长书”承接,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怀荆山之玉,发表了大量缩龙成寸、有尺幅千里之妙的短文,如今回首,岁月的尘沙,并没有湮埋这些“小文章”的光华,反似陈酒,越陈越香。萧乾先生《一封信引起的感触》,说一个使用不妥的词,反省着被冻结的思想,使人不能不对作者肃然起敬;吴福辉《京海两难》,将三十年代那场“京海论争”,写得绘声绘色,夹叙夹议之中,实在是警醒当今世人。 -
改革:反思与推进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己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迂的见证者。 本书主要反映这些年《读书》围绕中国的经济改革所作的关于三农问题、国企改革问题、经济与道德和公平与效率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与争鸣。 -
《读书》现场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想为已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 《读书》见证了中国改革的进程,同时也不断参与到各种问题——文化、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讨论之中。通过本书收集的各种专题讨论,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在变革年代的思考和论争。 -
《读书》十年(三)
本书是《〈读书〉十年》系列的第三册,记叙作者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至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五日调离《读书》编辑部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忆,另附录关于《读书》杂志的旧文两篇.最后为全三册的人名索引,收录人名一千二百个,以方便读者检索. -
星斗焕文章
爱《读书》的作者读者称赞她有一种特别的文体,名之曰“《读书》体”,特别在哪里?解释起来似乎很难,不过,《读书》的文章读多了,大约就能领会其要义。其实,前后三十年,文体不可能没有变化,但是那些脍炙人口的美文,却会超越年代和文体,长久地刻在读者的心里,留存在世间。既是“《读书》三十年精粹”,自然就离不开书,本书分为“灯下品读”、“心香忆故”、“书里春秋”三部分。“灯下品读”是品味诗书之精妙;“心香忆故”是因书而谈人;“书里春秋”则是书海泛舟的恣肆和其乐融融。金克木《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读杨绛《洗澡》一书,属“灯下品读”;汪曾祺《又读<边城>》,是评介了沈从文因写《边城》而身背“罪名”和他的艺术见解,属“心香忆故”;资中筠《清华园里曾读书》则讲当年挑油灯夜读,却不是为了考试等等关于书的故事……即使是80年代的文章,而今读来依然亲切,依然获益匪浅。 -
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己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迂的见证者。 “全球化”在今天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但是,对于正在加快进入世界一体化过程的中国来说,全球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全球化的世界将向我们展示出什么样的前景?本书中关于如何看待今日和未来世界的精彩讨论,表达了作者们重新构建和影响世界图景的努力。 本书研究了今日和未来世界的“全球化”问题,表达了作者们重新构建和影响世界图景的努力,具体收录了:《起火的世界》、《数量优势下的恐惧》、《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被规制的市场》、《破除自由贸易的迷思》、《阿隆与“意识形态的终结”》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