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在香港──流眼淚
本書,關乎所有人。 每一個人,都會面對死亡,身邊也總有死亡在發生。我們用了相當多時間和力氣去活得好,鮮有想到死得好,才是一生。 關於死亡,有人認為是禁忌,絕口不提,當有天真正面對死亡時,卻束手無策。過世的人甚麼都不必再理會,在世的人,該如何好好活下去? 《死在香港》一共分兩冊:《見棺材》和《流眼淚》,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大量人物訪問、政策探討、資料分析,各自又有兩部份主要內容。 《流眼淚》第一部份關懷喪親家屬,香港每年超過四萬人死亡,專家估計大約兩成的親友在一年半後依然抑鬱,然而急趕的社會容不下這份傷痛,尤其喪父的中港兒童、嬰兒夭折的媽媽、喪偶獨居長者,更需要支援。香港每年也大約有一千人自殺,當中主要是長者!第二部份探討醫療和社福制度處理死亡的不足,死在醫院、死在院舍、死在家裡……如何能安樂地,好死? 三位作者皆是記者出身,一年來四出採訪長生店、殯儀館、紙紥鋪、進殮房、出墳場,訪問各行關於殯儀殮葬的人及喪親者、協助者,以自身體會及經歷呈現香港的死亡現況。 -
外傭
外傭,離鄉別井,來港工作,她們每一位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這書就是要讓讀者認識這個住在家中的陌生人,以及了解歷史及家庭結構下,菲傭的生命/生活軌跡。 -
無解良品
社會科學,就是無論上至國家大事,下至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小節,都一一詢問「點解」;社會科學,就是希望我們能夠為我們的思考,提供更多的空間,更多的可能。 基於這種態度,香港中文大學與CUP出版合作出版這書,書中十七篇文章分別來自中大社會科學院內八個學系的學者,當中包括建築、經濟、地理與資源管理、政治及行政、新聞與傳播、心理學、社會工作,和社會學,透過一篇篇文章,讓我們知道在生活中、成長裏,出現了很多看似「無解」東西,其實正正是啟發思考的「良品」。 -
香港人的族群認同与民族認同
-
The Occupy Movement in Hong Kong
-
香港三年
三年只是一瞬。然而歷史轉彎,往往也只是一瞬。 2014年為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本土民主運動:在催淚彈的煙霧中,近百萬市民在全城發起不同方式的「佔領」,持續長達79天,然而,運動遭遇了並不多見的結局:未有獲得任何讓步,也沒有遭到暴力鎮壓;洶湧的民意落到了香港特區政府與北京中央政府之間的怪異陰影裏,無聲無息,無疾而終。 三年的時間,還未有沉澱出任何答案。這本書,是盡己所能的推進與梳理。三年變局如何走過?參與其中許多有血有肉的個體,又是怎樣掙扎的生命經驗?變局之後,反對運動如何集結與分裂?今天面對政治勢力更替的弄潮兒,他們各自有着怎樣對於香港未來的理解?在流變的歷史中,曾經的弄潮兒,沉浮過的七十年代火紅、八十年代議會與街頭經驗,又能夠給予當下什麼樣的啟發? 我們希望「反對運動的集結與分裂」與「香港的記憶戰場與拾遺」,作為相互對照的兩條線索,可以盡可能準確地捕捉時代的氣息,梳理來時路,為面向自由未來的公共辯論,打下基礎。 漩渦裏的人,有責任說出漩渦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