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在香港──見棺材
這本書,關乎所有人。 每一個人,都會面對死亡,身邊也總有死亡在發生。我們用了相當多時間和力氣去活得好,鮮有想到死得好,才是一生。 關於死亡,有人認為是禁忌,絕口不提,當有天真正面對死亡時,卻束手無策。過世的人甚麼都不必再理會,在世的人,該如何好好活下去? 《死在香港》一共分兩冊:《見棺材》和《流眼淚》,範圍相當廣泛,包括大量人物訪問、政策探討、資料分析,各自又有兩部份主要內容。 《見棺材》第一部份報導現代殯葬業的改革,政府立法監理、學者研究、民眾有更大自主權,並且考慮到對環境影響。香港一方面連基本殮葬設施都不足,同時卻漸多新人入行,不少行內第三、四代接手人,亦銳意帶來新氣象。第二部份是解構香港的殮葬殯,訪問業內人士、學者、宗教領袖,附有大量實用資料。 三位作者皆是記者出身,一年來四出採訪長生店、殯儀館、紙紥鋪、進殮房、出墳場,訪問各行關於殯儀殮葬的人及喪親者、協助者,以自身體會及經歷呈現香港的死亡現況。 -
精英惡鬥
「官商勾結」早於港英殖民地時期經已植根,九七回歸後,勾結依然存在,但精英霸權網絡的結構已產生了微妙變化。作者詳細翻查數據及史料,以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方法進行研究,比較近三十年的政商界精英互動結構,從中分析政府、商界和非牟利界別權力的分配變化,發現中共早在二十甚至三十年前,已著手開始赤化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陳健民教授在本書的序言表示:「民間對應日趨封閉的精英階層,或者日趨犬儒、或者躁動、或者尋找代罪羔羊、或者在暴力邊沿對抗制度的暴力。如果整個體制不進行調整,只會空轉、撕裂或全面潰敗。建制內外的民粹思潮已在發酵,希望此書讓大家冷靜腦袋,共同思索香港社會的去向。」 著名博客兼自由時事撰稿人庫斯克在序言稱:「主權移交後流行所謂的『官商勾結』、『小圈子』、『利益集團』。的說法,通常只是個案式的描述,少有系統化的分析。這次三位作者以量化數據給大家描繪這個不同背景的政商權力圈子圖畫。」 主導本書研究的作者之一徐承思總結撰寫本書的感受時表示:「若讀者能細心閱讀本書的研究,會對香港未來的社會發展難以樂觀。當香港人仍然迷信著五十年不變的承諾,當建制中的精英仍妄想以舊思維延續昔日的風光,當進步的朋友因路線之爭而內耗不斷之際,中共已悄悄地做好全盤操控香港的準備。」 -
廉政公署全传
1974年2月15日香港廉政公署正式成立,恰如良医诊病,一下捏住了政府机构的痼疾所在,香港由此才真正迎来了廉洁的黄金时代,成功地实现由乱到治的历史必转变,并成为公认的世界最廉洁的地区之一。 香港廉署破案如神,并能屡屡扳倒高官,令腐败分子闻风丧胆,其反贪经验引起了全球关注,反贪模式也为全球反贪机构所效仿。可以说,精确的职能定位、合理的制度设计、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科学的程序保险,为香港成就“廉政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对于目前尚处于腐败高发期,并竭力走出腐败泥沼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不啻为经典的教案。这本书写得已经够长。但事实上,香港廉署所办的案子,远远不是几十万字所能全面概括的。在本书中,笔者只是选择了其中一些最为典型的案例进行介绍,而选择案例时,笔者相对比较偏爱那些在法律程序以及法律理念上有鲜明特点的案件,因为笔者更乐于让读者看到在一国两制的体制下,同在一个中国,内地和香港在法律体系,法律程序以及法律理念上所存在的差异。 香港廉政公署成功的反腐模式:第一,属于独立的执法部门,独享贪污案件调查权,任何机关与个人都无权干涉。第二,直接向香港最高行政首长负责,以维护廉署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第三,法律赋予特权并有法律程序作保障,实行“零度容忍”,贪1元都要处理。第四,在程序方面,廉署、律检司、法院分掌调查、检控、审判三权,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稳定机制。第五,行之有效的调查、预防、教育“三管齐下”,并把预防工作提升为反腐体系的重要支柱。第六,廉署队伍高手云集,拥有各领域的专家,令腐败者无处遁形。 有时候,会有官员找我们说情,但根本不用理他们,因为他们管不着我们。——郭文纬(香港廉署前副专员、执行处处长) -
Nathan Road 彌敦道
彌敦道自北至南貫穿太子(旺角)和尖沙嘴,沿途包括地標及建築計有半島酒店、重慶大廈、九龍公園、九龍清真寺暨伊斯蘭中心,東英大廈等,是九龍市中心的大動脈。彌敦道上店舖林立,大型廣告牌縱橫交錯,交通車水馬龍,時刻都是熙熙攘攘。 盧沛雄鏡頭下的彌敦道全景合成圖像(左右兩邊地舖),既親切又陌生,是長時間等候找拍的成果。 -
下一個十年,香港的光榮年代?
-
九評地產黨
官商勾結、地產霸權,是現今香港全民面對的階級剝削經濟及貧富隔離的政治問題,可惡的地產霸權,是虐殺香港公共生活、葬送香港共同前途的大兇手。地產商何以大發特發,窮人何以日夜捱苦,闔家自殺,原因是政府偏袒地產商、以利益收買地產商,以便彼此合謀,共同管制香港人民,虐殺香港人民。本書邀得九位政經文化評論者,當中包括前高官、學者、傳媒人、文化人等,剖析揭露香港地產商的種種掠奪手段及對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