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旺角街頭種高粱——香港風俗拾零
陳雲的報章專欄結集。懷舊文集系列。 書分四章:風俗、飲食、購物、家園。 分篇講述香港的風俗、飲食和如何用風俗來維護社區精神。 「大忍忍於市。無權無勢,要在香港市內生存,乃忍耐力之考驗。我很喜歡觀賞香港市內的奇石怪木。頑強的石牆樹固然可敬,小草木在牆隙偷生,更是可親。感懷身世,都是忍辱偷生也。」 ──陳雲 -
猿猴志
從十八世紀英國喬治亞風的娃娃屋(《我的喬治亞》),到栩栩如生的中國古代毛熊(《縫熊志》),西西的「手作工藝/公仔」主題創作,像是趟賞玩不盡的奇趣旅程,而她就是嚮導,再一次,帶引我們踏入神秘的猿猴世界。 為作《猿猴志》,西西以七十三之齡,仍行至亞洲(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香港)各動物園、保育中心、熱帶雨林……等,實地遊訪,探察猿猴原貌,據以直美詳實的文字,抒寫五十一隻她親手縫製、模樣可愛的猿猴布偶;並有一系列與香港作家好友何福仁的深入對談,囊括中西文學、繪畫、戲劇、電影裡的猿猴形象,又及人類與近親猿猴的緊密情結,展現兩人博學的見聞與知識──這六篇對談的精神,西西自己說: 我們的談話,如果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尊重生命,為那些人類發展上一直受歧視的生命說話,猿猴是切入點。 閱讀猿猴,其實是閱讀我們自己,可以讀到彼此的相同,也可以讀到彼此的相異。 而希望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珍惜、尊重,生靈能否自由且愉悅地存在著,在每隻猿猴諧趣、繽紛的造型色彩下,誠是全書的諄諄關懷。 書中介紹之猿猴分為五類:原猴類、新大陸猴、舊大陸猴、猿類,另將數量稀少、已瀕滅絕邊緣者編為一類「那些瀕臨滅絕的靈長目」。每篇猿猴文章均附西西手作猴圖,以及猿猴原樣或西西、何福仁手繪插圖,以供讀者對照觀賞。「附錄」中更煞費苦心,蒐集整理了種種猿猴分類科目表,希望大家對於這些近親生靈,能夠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 -
八十後的生存與生活
-
五湖四海家常菜——華北東南亞及東歐地區
作者麥圓本定期訪問東華三院「天廚」鄰舍互助計劃的參與者──居於天水圍的主婦,記錄她們烹調家鄉菜的過程、心得和味道,由漫畫家Stella So繪出食譜,每篇配有與吃相關的冷知識。 《五湖四海家常菜(上)》於去年出版,介紹廣東及華南地區菜式。下冊介紹的則是華北東南亞及東歐地區菜式,包括川菜、京津菜、滬菜、魯菜、俄羅斯菜、泰國菜、印尼菜、巴基斯坦菜、越南菜、土耳其菜和印度菜。讀者除了透過此書學懂煮菜,更可瞭解不同地方的飲食文化,以及居於天水圍的主婦的生活點滴。 -
有米
繼《香港正菜》後,陳曉蕾繼續關心本港鄉郊生活。這次從香港的氣候入手,思考為何香港沒有了春天,而沒有春天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影響。曉蕾也將視點對焦選擇「另類生活」的人,有搬到新界居住的年輕人,有知足變通的獨居老伯,有自耕自足的農耕人,有崇尚環保生活的情侶,看看這些在香港「核心價值」以外的香港人如何在這裡生活。 「去年我最驚訝的事,莫過於「春天不見了」:三月是一百二十六年來最乾旱的,四月又是一九七零年以來雨量最低,五月首個酷熱天氣警告是自一九九九年警告制定以來出現最早一次──當我終於開始知道香港什麼蔬果當造,夏天要吃什麼、冬天不要吃什麼,突然,春天消失了! 城市裡的朋友好像沒事兒的,有人甚至慶幸沒有回南天。然而身邊的農夫都在抱怨種子難發芽、澆水很辛苦;來港產子的燕子,時間也推遲了,等到乳燕懂得飛,全家一起南下時,很可能遇上颱風死掉。 但願把四季帶回城市,如果感受不到氣候,還談什麼氣候變化呢?」 「不論堅持有機農業,或者實踐綠色生活,這些在台灣仍處於少眾熱切追求的生活價值,在香港更像稀有物種。正因為身處在一個食物幾乎完全仰賴外地供應的大城,這個自力耕生的拚鬥,愈加顯得意義非凡。」 ——台灣自然作家 劉克襄 「人要生活圓滿,實在沒有唯一的路徑,曉蕾這本書展示出多種的新生活嘗試,提供素材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塑造最配合自身條件的新生活模式,這是很大的功德。」 ——前香港天文台台長 林超英 -
洋相
本书的目的是希望透过简洁的文字,写出西文社交礼仪的重点,好让读者能领略其中的道理。全书共分十六章,主要讨论英美两地的生活礼节,包括:握手与打招呼,介绍、邀约和应约,赴宴,餐桌礼仪,咖啡和茶,隆重的舞会,打开话匣子,鸡尾酒会,日常的仪容,人生大事,节日和送礼,探病,公共场所,在电话上,和男女约会等。 全书行文流畅,手法轻松,不单交代了西方礼仪的每个细节,还对细节背后的道理有所说明,无论对未接触、初接触或已经懂得西方社交礼仪的人来说,本书都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