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道於民
「……訪談錄卻是在無序中自成秩序,在即興裡暗藏話語張力,難得的是不限於我看青山,隱約間猶有暇餘反客為主,任青山看我……」 ——葉輝(詩人、資深傳媒人) 「訪問和被訪問從來是權力遊戲。權力絕對令人上癮。當你擁有一枝筆,一個鍵盤,你會嘗試做符號的直接操作者,更進一步,你會努力去做符號的間接操作者,你開始懂得做模特兒,做演員,以至當導演,露甚麼給人看,該藏起甚麼,又或者,該假裝藏起,引誘別人追問揭破甚麼,都可以出於故意而巧妙的安排。」 ——朗天(文化人) 「讀鄧小樺的文字老練精準潑辣,聰明機智有才氣,而且博學多聞有詩意,常有三十幾的錯覺。由是知道,她人好勤懇。」 ——黎佩芬(「星期日明報」編輯) 目錄: 代序:散文集或訪談錄 2 代序:假如她的訪問名單曾包括德里達 5 代序:關於鄧小樺 8 自序:泥上指爪 9 I. 寸寸挽強弓 動物兇猛—梁文道令人髮指的青春 15 賈樟柯,在工作之後喝酒之前 32 於積木游戲的縫隙睜大眼睛張望—訪問並認識崑南 50 公主是我們不敗的夢想 61 《香港電影》大茶飯 69 II. 竹杖芒鞋輕勝馬 歷史的個人,迂迴還是回來—與梁秉鈞的一次散漫訪談 79 一種容與的複雜—關夢南訪問 114 年輕的形式,或智海的力氣花在什麼地方 130 創造人生.消滅作者.年輕非典型—董啟章告訴了我們甚麼 138 陳炳釗:在疲累中觸摸歷史 146 III. 歌鼓驚山草木動 現實就是超現實—訪《城市中國》主編姜珺 151 三個女子四個政治關鍵詞 158 新舊動力—訪葉蔭聰,關於學院與社會運動關係的回顧與前瞻 172 反對盲目發展主義—訪何慶基 196 親身經驗教學語言—蔡寶瓊 200 -
漫漫食
近年盛夏,「香港書展」與「香港動漫電玩節」在會展輪流上場,既像接力賽,又像競賽。1998年以前,動漫展銷仍隸屬書展,此後才一分為二。反諷的是,今屆「香港書展」最暢銷的竟然就是漫畫:馬仔《我們的低能婚禮》。在這文字衰微的視覺文化時代,漫畫的潛力倒是不容小覷。 歐陽應霽邀請了中國內地及香港的獨立漫畫家各五名,以食物為題作畫,出版《漫漫食》及在會場裡舉辦展覽。近年香港獨立漫畫家陸續進佔多種本地報刊,其中小克的漫畫集更是大受歡迎,因此「獨立」未必意味著小眾,而是抱著與主流快餐抗衡的創作態度。 飲食不只是個人享受 香港自詡「美食天堂」,飲食文化一直是各大媒體的重鎮:不管主持人是蘇絲黃、梁文韜抑或蔡瀾,介紹飲食的電視節目從年頭播到年尾;飲食網站「開飯喇」大受歡迎,每月瀏覽量高達2400萬次。報章大多有飲食版,而飲食雜誌《飲食男女》每周出版……林林總總,其實共通點都在於強調飲食是享受,鼓吹消費。另一方面,在本地較受歡迎的日本動漫也與此遙遙呼應。《伙頭智多星》、《將太壽司》、《中華小廚師》、《日式麵包王》各有個性,然而說到底都不過是美食之旅的不同路線而已。 《漫漫食》卻告訴我們:飲食不單是個人享受。或許基於兩地尺度有異,《漫漫食》中的內地跟香港的作品取向大異:前者大多借食物書寫個人夢幻,後者念念不忘放眼社會。 卡夫卡筆下的香港 智海〈種米吧!〉以半虛半實的情景寫食物進口與全球化經濟剝削:兩個香港人坐看遠雲,談到本地適宜以水稻方式種米,看著看著竟發現眼前的雲原來是山,而山下的濕地忽然冒出稻苗──這都是夢。主角醒後走到街上,目睹韓農遭警方鎮壓,便忿然把白米奮力一撒,竟令警隊盡數跌倒。 漫畫一開始出現的雲是一團抽象的黑塊,巧妙地演化為山、甚至伏著睡的人。這種壓縮效果,在講求精細的日本主流漫畫裡難以看到。智海早期作品帶卡夫卡的荒誕味道,多寫孤寂內心與人際張力,但自與江康泉合作重繪香港文學作品開始,社會脈絡在其作品裡漸趨明顯。 邊哭邊笑,張望歷史 小克〈老火湯〉以暗藍為主調,通篇都是朦朦的鬼怪異像,而主角的內心獨白每句皆以「忘記了」開始。它說的是亡靈喝掉孟婆湯後的異象,也是主角懷念被拆的虎豹別墅而產生的幻象,兩者都象徵了香港喪失歷史──想想天星,想想皇后,以及無數已經無法記起的其他。 這類沉痛的思考,一直以比較輕鬆的方式貫穿小克的其他作品,例如「維港巨星」系列把匯豐銀行、中央圖書館、西九等大型建築物想像成像變形金剛一樣的機械人,讓他們廝磨爭鬥,不時以瘋狂戲謔的形式諷刺盲目的城巿發展。近年時興正字正音,小克卻在最新出版的《偽科學鑑證3之心上人》以食字爛gag諷刺時弊。例如他說去了皮的梨是「竟然梨」﹝景賢里﹞,香港街舖消失的原因是香港人入了魔:Shopping Mall! 一百萬人的故事,一百萬種風格 飲食有時候不過是藉口,比如寒喧語「食咗飯未?」,鴻門宴或和頭酒。楊學德〈和頭酒〉把一眾江湖人物的臉畫成戲曲臉譜的模樣,又煞有介事戲擬飛機、游輪的求生指南,大談「飲和頭酒安全指引」,把本應劍拔弩張的場面弄得異常滑稽。所謂指引竟包括了「請勿輕易遺棄身受重傷的兄弟,務必請其掩護自己撤退」!結尾是兩個老大在便利店碰上,肚子的鼓聲卻讓他們戰意全消,各吃各的和氣收場。 楊學德筆下的草根人物一向可親,連草莽人物也未必可怕,其書寫屋邨生活的名作《錦繡藍田》同樣如此。最近出版的《標童話集3之門外漢》仍不乏對基層的關顧,例如〈黑色聖誕〉以剪影般的默劇世界描畫童工製作雪人掛飾,本該製成笑臉,卻把自己的哭臉畫了上去,以致給工頭痛斥。哭臉雪人輾轉給送到聖誕派對上,賓客隨手就把它丟掉。輕鬆的消費往往暗藏剝削,這種思考與智海〈種米吧!〉不謀而合。 在近年崛起的獨立漫畫家中,楊學德的畫風也許最為多變。《標童話集3》有多篇漫畫試驗純圖像敘事,省卻文字。黎達達榮對此早有嘗試,但其超現實的故事容讓大步的跳躍,楊學德卻力圖令情節發展完整,難度更高。 路上風景 歐陽應霽寫有毒與假的食物充斥中國,何達鴻﹝John Ho﹞借甜品寫愛,在此無法一一細述。反正這場「新漫畫運動」才剛開始,值得注意的漫畫家也不只上述幾位,走著瞧! 作者:陳子謙 ──原載《經濟日報》,以上版本略有修訂 -
村上先生的愛樂電台
村上春樹的作品,處處可見音樂家的名字和曲目,小說裡,這些作曲家和他們的作品,常有弦外之音;散文隨筆中,他對音樂的高明比喻、犀利評論、趣味心得,更是讓人收穫良多。 本書以愛樂電台的廣播形式行文,輕鬆有趣介紹村上春樹書中提到的古典音樂,包括樂曲與村上春樹作品的連結、音樂故事、版本介紹,村上春樹平常愛聽的古典音樂等等。跟著古典樂再次進入村上春樹的世界探訪,你一定會有許多新奇有趣的發現! 隨書附贈之賞樂CD,是針對本書特別挑選的十五首曲目,都是知名樂團與音樂家的經典曲目與錄音版本,其中多首曲目更是村上春樹在書中直接點名的「指定版本」。是與村上春樹作品最為契合的閱讀音樂,也可說是村上春樹許多作品的主題音樂。 -
小狗懒擦鞋
书出香港次文化堂的主编彭志铭之手。很深藏不漏的一个书名,相信很多人对于这本书会写些什么一头雾水,或者一些业内资深人士对泛文学社按图索骥,能猜个擦边儿也不错了。不过对粤语有多少了解的人很容易嗅出其味,当然对粤语有所了解并不等于说会讲粤语的人,和广东人香港人。粤语中有一个词叫“擦鞋狗”,没错儿就是跟屁虫,擅长阿谀奉承之人。大连话说“小舔儿”连着儿化音读才入味儿。 -
清水湾畔的臆语
書 分 三 部 。 第 一 部 「 活 在 瘟 疫 蔓 延 的 香 港 」 是 作 者 去 年 「 沙 士 」 期 間 在 香 港 的 所 感 所 思 。 沒 有 人 願 意 再 一 次 回 到 「 沙 士 」 時 期 , 但 這 也 正 是 作 者 想 說 的 , 我 們 香 港 人 在 「 沙 士 」 中 學 會 了 什 麼 ? 學 會 了 洗 手 之 餘 ,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能 否 展 示 出 「 人 文 」 的 意 義 ── 在 生 命 危 急 關 頭 如 何 自 處 、 如 何 關 懷 別 人 ? 「 沙 士 」 改 變 了 我 們 的 生 活 , 作 者 追 問 的 是 : 到 底 改 變 了 生 活 中 的 甚 麼 ? 我 們 愈 來 愈 依 賴 科 技 ── 當 科 技 、 醫 學 也 束 手 無 策 時 , 怎 麼 辦 ?第 二 部 是 作 者 任 教 香 港 科 技 大 學 期 間 , 對 香 港 文 化 的 種 種 思 考 : 為 什 麼 香 港 人 不 喜 歡 讀 書 ? 為 什 麼 沒 有 好 的 書 店 ? 為 什 麼 政 府 那 麼 不 重 視 文 化 ? 為 什 麼 香 港 總 被 認 為 沒 有 文 化 ? 最 後 一 部 「 浮 生 札 記 」 , 收 作 者 的 憶 往 文 章 , 記 聶 華 苓 、 胡 金 銓 、 韓 南 教 授 等 等 , 既 寫 出 傳 主 的 文 化 性 情 和 他 們 的 時 代 關 懷 , 又 見 作 者 的 個 人 思 緒 , 情 文 並 茂 , 讀 來 令 人 低 迴 。 作 者 說 他 最 關 心 的 學 理 問 題 就 是 一 種 文 化 上 的 「 感 性 」 (sensibility) , 這 種 感 性 目 前 在 西 方 文 化 理 論 上 竟 沒 有 受 到 注 意 , 因 為 無 高 深 的 理 論 可 以 援 引 , 只 好 另 起 爐 灶 。 本 書 正 是 作 者 從 雜 文 寫 作 的 實 踐 中 提 煉 出 的 一 點 理 論 思 緒 。 -
從絲路的盡頭,開始
本書是作者一趟跨越歐亞、走過絲綢之路的真實紀錄,2003年,不論對香港和對全球來說,也是艱苦的一年,戰火和瘟疫,四處蔓延,就在這一年,一位香港女生毅然「離家出走」,帶著僅四千美元的盤纏,背著行囊獨自上路,走過最不為人了解但又最被人所誤解的古老地域,從希臘穿過土耳其安那托利亞高原,來到高加索山三個前蘇聯加盟國,尋訪諾亞方舟和伊甸園的遺跡,再跟著亞歷山大大帝的蹤跡向伊朗邁進,來到南亞的巴基斯坦後,又隨玄奘和法顯的步伐翻過帕米爾高原,到達新疆,踏遍八個國家,渡過愛琴海、地中海、黑海和裡海,歷時七個月。 絲綢之路地段由古至今都是世界上最混亂,最多宗教、種族,甚至是性別衝突和矛盾的地域之一。在2002年,美國向伊拉克宣戰,SARS於全球蔓延之際,作者獨自走上這個誤會重重而又男性強烈主導的地域,以女性的觸覺去觀察、去感受這片土地上的美麗與哀愁,並紀錄著自己與別人在路上的故事。 一個女生獨自跨越歐亞、走過絲綢之路的旅程,觀察到當地生活的真實樣貌,包括蘇聯崩潰後的前蘇聯加盟國,堅守回教基本教義派的伊朗等國,慢慢走過這個古來紛爭不斷卻又風景壯闊美麗的地區。她以一個單身女子的身分,排除萬難,親身體驗當地人民的經濟、文化、風俗、男尊女卑等等,許多讀者難以想像的經歷,接觸同為遊歷者的日本人、台灣人、歐洲人等,也接觸到急欲獨立的庫德族人、懷抱民族仇恨的亞塞拜然人……更親身戴上頭巾,在女性極受禁棝的回教基本教義派國家裡艱難獨行,經歷十分珍貴,並附大量作者親攝精采照片,彷彿帶領讀者親臨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