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傳媒
《香港傳媒》簡介 本書檢視四十年間的香港媒體﹐尤其集中於探討報紙﹑電台和電視台如何在英國殖民地政府統治下和在中國統治下爭取新聞自由。在充分利用英國最新解密材料、廣泛採訪新聞機構高層和資深新聞工作者以及深入研究個案的基礎上﹐本書對政治權力的影響及其與媒體審查的關係進行極富啟迪的分析。 此外,本書披露英國殖民地政府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對香港媒體的壓迫﹐以及新聞自由在一九九七年之後再遭來自北京的打擊,並探討主權回歸前後香港媒體的轉變﹐包括以詳細的個案研究展示報章如何處理被中國判刑的香港記者席揚的案件﹐以及香港報章如何報道二○○○年台灣總統選舉這個敏感問題。 主權移交之後香港媒體受到巨大壓力﹐要它順應新政治氣候﹐但是香港媒體不僅仍有能力以新聞專業精神施加民主化的影響力﹐而且成功保存了英國和美國新聞業在媒體消費主義和媒體資本主義影響下喪失的特色。概言之﹐本書令人印象深刻地討論香港媒體面貌的演變﹐並對政治權力﹑經濟﹑身份認同和新聞專業精神之間的關係提出獨特的見解﹐為這方面的辯論作出重要貢獻。 -
港式中产
香港原来只是一个贫穷的渔港,战后涌入大批国内移民,形成香港的第一代人,当时大多数人仍然生活于贫困之中。香港中产阶级的出现应该是在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事,那时正是香港经济开始步入黄金的年代。 如今的香港患上了“中产病”,病情不轻,迷思不浅。 战后婴儿潮那一代中产人士的管治下,中产的核心价值已取代 一切,单一的港式中产的核心价值,经济主义、务实主义、专业主义、个人主义,已是香港社会传诵的神话,以及挥之不去的迷思。 《港式中产》还写出了穷忙族、飞特族、尼特族、BoBo族等港式中产部族的多元面谱,也将新一代中产文化视为社会的一种救赎力量,更点出了知识分子所应持守的价值。 中国社会越来越“中产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产阶层已经布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港式中产》这本小书的一些反思,也许可以有助于内地反省自己所身处的社会文化。 -
香港重庆大厦
获第七届香港书奖 获第一届香港“金阅奖”最佳书籍 入选2015年凤凰网年度十大图书 一个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地点 呈现打包在行李箱里的人情关系和金钱逻辑 --------------------------------------------------------------------------------------------------------------------------------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 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 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 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 称为“低端全球化”。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 这座被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大厦,收容的住客来自百多个不同国家,这些住客在这座“小联合国”如何互动,亦可成为一个“另类联合国”的田野调研。虽然重庆大厦就在香港的闹市中心,但内部运作自有其规律,和尖沙咀仿佛属于两个世界,成了特区中的特区。在重庆大厦活动的人,缩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自然各有其传奇出处;慕名而来找廉价旅馆的游客,会发现香港对第三世界最包容的地方;依靠重庆大厦地下经济生存的异乡人,则往往有着比狮子山下更励志的故事。这些背景,令不同学科近年都对“重庆大厦学”趋之若鹜,令这座大厦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后,得到另一个身份被重构的契机。 ——沈旭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暨全球研究课程主任 重庆大厦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但有种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养育了生存在跨国资本主义底层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台,他们环游世界以牟取利益和业务联系。在经营香港的巨头们眼中,这栋大厦也许看起来危险破旧,但正如麦高登指出的,这是一个人们以最低预算进行商务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资本主义软肋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詹姆斯•华琛,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
爵爵港不停
超血氣、紅扑扑台灣圖文漫畫家爵爵首本作品,萬眾期待,現正登場! 畫作具個人色彩和簡潔風,包括連環圖、單幅插畫等。配以精要文字感受,分享所見所聞,發挖小城大事,以居港台灣人的距離觀察香港。 爵爵的成長日記 爵爵把自己的成長經歷和來港工作的機緣,畫成圖文漫畫,帶你好好認識感情豐富的他和筆下的自己。 台港大不同 爵爵以台灣人的角度,一邊在港工作,一邊發挖城中大小不同事,將所見所聞,微妙之處,以輕鬆抵死手法呈現,讓你知道香港台灣有咩不同?有咩古靈精怪!扶手電梯快過滑梯?明星做補習老師?神手櫃台服務員?爵爵一個個大發現! 爵爵五四三 五四三是台語「有的沒有的」意思,精選爵爵港不停粉絲專頁的圖文結集而成,看似零零碎碎,其實爵爵的獨到觀察和想法,就在其中了,讀者不容錯過。 爵爵高雄日常 爵爵知道香港讀者對台灣生活好有興趣,所以就以一個高雄居民的角度,把自己的生活畫下來,讓你知道高雄的生活和日常是如何。台灣人真實生活事件簿,生活百態、文化習慣一一話你知。 鼻血多過鼻屎的爵爵宜家帶團出發,穿梭香港大城小事! -
我們的同志孩子
對父母來說,得知子女是「同志」(同性戀者),不啻情天霹靂。有家長說,寧願兒子讀書不成、寧願他蠢鈍、寧願他壞,總之不要是「基」。家長除了覺得子女不能成家立室外,也怕他們受歧視,人生路難行。在《我們的同志孩子》一書,九個參加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的「同志家長支援服務」的家庭,訴說他們的故事,希望讀者能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同志議題。 真實的人生,往往出人意表。有父親好不容易接受兒子是同志,正煩惱怎樣向親友交代,怎知親友們一早知道,只是怕他不接受;有孩子還未「出櫃」,父母倒過來引領他出來;有對孿生子,弟弟是走得很前的同志,哥哥是虔誠基督徒...... 九個同志子女出櫃的故事,每一個都令人深受感動。 究竟是甚麼力量驅使父母跨過那世俗的高牆,與孩子攜手面對艱難險阻?每一個故事都明確告訴你:是愛的力量,是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有着愛,同志父母繃緊的心就會釋然,選擇重回孩子的身邊。 「如果,對於這本書我還有什麼野心的話,就是希望『同志的父母』這個不能自決的身份,能夠成為一個溫柔的切入點,引領大家從另一個角度,全新審視同志議題,然後,重新看到同志背後的那個人──而不單單是他的性傾向。組裡一位家長說得好︰『如果可以選,我猜他也不想跟別人不同,(當同志)又不是有什麼特別叻……而且同志一樣可以是好人。』 ……在那些又笑又喊的敍述中,你會看到爸爸媽媽的智慧,以及親子路上很多不同的可能──有爸爸形容自己中了『終身痛苦獎』,一直希望兒子改變性傾向;有父母老早猜中兒子的性傾向,反過來告訴兒子,他們都接納;有爸爸在漫長歲月裡,跟自己矛盾心情打了一場又一場硬仗。 你也會看到中國人緊密的家庭觀念給父母帶來的重擔,但是一種我們姑且稱之為『心照』的文化,卻成就了家庭中最安靜又可愛的包容。你或許還會跟我一樣,驚訝於長者心頭之寬──當中幾個家庭裡的婆婆級人馬,不約而同都對同志兒孫的性傾向有容乃大。她們在悠悠歲月煉成的生活闊度,叫人驚豔。」(摘自蘇美智「導讀」) 推薦語: 二十二年前,我跟媽媽出櫃,兩母子大哭一場。我跟媽媽說:「那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我只是想誠實地表達真我,追求我認為的幸福生活。」今天,我的父母都離開了,我不知道他們究竟接受了多少,但我感謝他們一直都尊重我的選擇,給我空間去讓我成為我。雖然我沒有自己的孩子,但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希望跟所有的父母一樣,為孩子們締造一個沒有懼怕或歉疚的成長空間,讓孩子們在關愛與寬容中長大。 —歌手黃耀明 父母要面對自己的子女是同性戀者,相信定必困難重重。但作為父母的我們,不是曾經許下諾言,此生會無條件地愛自己的孩子嗎﹖為何會嫌棄自己的孩兒呢﹖書中九個家庭的父母,用最真實的經歷告訴大家︰只要用愛接納子女,與他們並肩同行,即使關關難過,也終會關關過。 —資深傳媒人鄧藹霖 因緣際會,我有機會接觸到書中好幾位爸爸媽媽,深深記得他們在同志子女出櫃後的掙扎、矛盾和眼淚,那實在不易為外人道。父母的愛,是家庭裡最寶貴、最豐富的資源;他們因着愛,用勇氣與力量衝破社會的枷鎖和自己的恐懼,給孩子們堅定的支持和關懷。 猶盼這九個家庭的經歷,能讓我們拋開舊有的觀感,重新認識同志及其家人。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洪雪蓮博士 香港小童群益會「性向無限計劃」: 於二零零七年成立,是香港第一個服務同志及家長的社會服務。計劃的目的是為同性戀傾向的青少年提供整全的服務,回應他們的成長需要,並致力建立一個平等多元的社會。服務內容包括同志青少年成長支援、家長支援服務、義工訓練、性教育及愛滋病預防教育、老師及社工訓練、中學平等機會教育及公眾教育。 在過去五年,計劃共服務超過一百位家長及超過一千位同志年青人。二零一一年,計劃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卓越實踐在社福」獎勵計劃評選為主題金獎。同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報告肯定計劃在推動平等機會的貢獻。 電話:2321 1103 (徐姑娘) 網站:www.newtouch.net www.facebook.com/parentshk -
上等英文詞典
「英語講得再好,也不會變成英國人」 與英人對答,口音不是最重要,而是學會英國人那套委婉之詞,選擇最溫文得體的詞彙傳達最刻薄或憤怒的涵意,方是精髓學問。 《陶傑上等英文詞典》精選作者解析英文詞彙的篇章,全書按字母順序排列,讓讀者一邊細緻品味英語文化的A至Z,一邊了解常見英文字的真正涵意與英國地道用法。 第一章–為環保,用公交(A-D) 一句話意思要明確,就不能有「歧義」,英文叫Ambiguity。口號要簡潔有力,但也要合乎語法,「為環保,用公交」是一句語文基準不合格的垃圾口號。 第二章 -委婉中的邪惡(E-L) 無論獨裁還是民主政府,都喜歡用委婉詞(Euphemism)來掩蓋邪惡行為。只是西方媒體為中共的鎮壓方式也製造了一個委婉詞,叫「中國式解決方法」,這才叫人哭笑不得呢。 第三章 -裸的兩種(M-R) 為何中文只有一個「裸」字,英文卻有Nude和Naked?一個社會民智未開,只視裸體為罪惡,就只有Naked的意思,而缺乏對Nude的欣賞。 第四章 -遲來的高潮(S-Z) 人生不需要事事都Synchronize得完美,一起攀石的時候,男人先到,讓他在崖邊伸手扶你一把,讓他擁有登凌絕頂的英雄感。一對情侶攀山,有甚麼比一起到終點更加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