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識詞典
Roundtable Publishing籌備一年,五月出版香港首本《通識詞典》,新書十五萬字,分為五部分包括理論篇、香港文化篇、香港政治篇、中國篇及國際篇,收錄四十個字詞,配合身邊例子,簡明清晰。 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方法解釋詞彙的背後的潛台詞,例如「資本主義」怎樣致使香港成功?「福利主義」、「民主」、「政治化」怎麼成了洪水猛獸;並分析字詞與字詞間的互涉關係,例如:「資本主義」是香港成功的基礎、「民主」會導致「福利主義」、「政治化」不利經濟發展等。 此書深化通識教育大綱的「社會文化」主題,本書逐一細解範疇內將會涉及的詞彙,而且分類方法都是建基於香港,今日中國和國際環境的課程分類,令學生在學習和教師在教授時都更容易掌握基本的工具,並可再作深入的討論。 From 阿麥書房 -
路漫漫──香港獨立漫畫25年
本書涉獵25年來活躍於創作發表的27位香港獨立漫畫家:榮念曾、尊子、一木、馬龍、杜琛、阿平、草日、歐陽應霽、利志達、麥家碧、何家超、黎達達榮、劉莉莉、何家輝、林祥焜、國志鳴、二犬十一咪、John Ho、楊學德、智海、小克、阿高、大泥、阿興、梁以平、江康泉、Stella So。 由漫畫家自述創作歷程和發表經驗,既讓讀者分享創作人的苦樂,也反映出香港出版業生態及傳媒的發展狀況,對香港藝術發展和創意工業發展有著前瞻性的啟示。 -
餐餐有餸加
本書是一個男孩的成長故事。於七十年代出生,見證了由海洋公園到迪士尼樂園時代的香港歷史的作者,以自身經歷出發,詳述他與身邊的人、身邊的環境彼此之間的關係。本書以comic essay的方式重繪舊香港的面貌,與讀者重溫兒時的胡鬧與溫馨,還有香港人引以為傲的港產片,透過一個個真實的家庭事跡,讀者可更了解那一代在香港政經、文化高峰期成長的人,如何面對自己及香港的過去與未來。 -
光輝歲月
-
雜嘜時代
罗贵祥在前言里问道:为什么是七十年代呢?因为那是香港本土文化开始正式变成主流的年代,是香港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成为主导消费者的年代,同时也是粤语片全面取代国语片的年代。似乎是从这时开始,香港的独特面貌才真正显露出来。如封面所示,所谓“杂唛”就是Hybridity,就是混杂。这种混杂的文化样貌在当时的电影中也体现出来。本书收入的18篇论文从电影出发,焦点却落在了香港文化和香港社会上。其中,关于性别的几篇最有趣,洛枫写的是《从玉女到Tomboy——论萧芳芳的“ 林亚珍”形象》,文洁华写的是《奇女子狄娜——七十年代香港情色电影的个案研究》,透过对女性转换社会面具的分析,凸显出香港文化性格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
阿婆口述歷史:又喊又笑
當前的歷史,許多時候是「大人」的歷史,也同時是「男性」的歷史。我們需要一種小寫的歷史、女性的歷史。 小寫歷史寫小人的日常生活,和平民的喜怒哀樂。它老實地認為歷史是由人造。從另一個角度看,小寫歷史的意圖其實很「大」。當千百個女性為自己的血汗事蹟又喊又笑,集體發聲,男人寫的抽象大歷史勢將左支右絀。小寫女性歷史令我們知道,香港歷史從來就不是一板一眼、載官威、造神話。歷史是你我活生生、矛盾的經歷,女性寫歷史,滿載著生活的可能性。 本書訪問了十位年齡由六十三歲到一百零六歲的婆婆。十位婆婆無論家境、教育、人生經歷如何不同,個個都能言善語,生動跳脫。十位阿婆,十種「口述」,十個不同的小寫歷史。十個阿婆口述歷史,名副其實地有血有肉,我輩讀來,毛髮直豎,又喊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