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向禅学之路
-
中國宗教、學術與思想散論
本書收錄了葛兆光的五篇學術論文:青銅鼎與錯金壺——道教語詞在中晚唐詩歌中的使用;洛陽與汴梁——文化重心與政治重心的分離;孔教、佛教抑或耶教?——1900年前後中國的心理危機與宗教興趣;思想史研究歷程中薄薄的一頁——常乃德和《中國思想小史》;西方與東方,或者是東方與東方——清代中葉朝鮮與日本對中國的觀感。 內容涉及道教與唐代文學,宋代政治與思想,近代中國佛教,現代中國思想與學術和東亞文化交涉等方面,代表了作者在文學史,宗教史,史學史,思想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從中亦可以看出中國大陸學者在這三十年社會與文化不斷變遷中的思考軌跡。 -
宅兹中国
这本书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宅兹中国》一书中包含了作者的诸多思考与感悟,虽为多篇文章组合而成,但丝毫不显罗列堆砌之感,而是体系完整,一气呵成。通读全书,可以感到作者心胸之宽广,论证之细致,说理之透彻,令人由衷敬佩。 -
域外中国学十论
本书是域外中国学十论,主要的内容包括十八世纪的学术与思想九十年代日本中国学的新观念评兴膳宏、川合康三《隋书经籍志详考》、从丧葬制度中理解中国宗教与社会、日本的中国道教史研究印象记、文献学与历史学的进路、重新清理唐代宗教的历史、见微与知著、隔帘望月也是洞见、学术思路的转换、附录一:语言学批评的前景与困境、附录二:铃木大拙《通向禅学之路》中文译者序、后记。 -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
这里讲的话题,既有关古代,也有关现代。我们谈论古代中国,就是为了理解现代中国,换句话说,就是理解我们所在的这个现代中国,是怎样从历史上的那个古代中国转化而来的。我们需要追问,到底现代中国有哪些地方已经和古代中国断裂了,哪些地方又还在和古代中国藕断丝连?到底哪些方面我们已经被西方文化所笼罩,哪些方面我们还保存着自己的传统?到底哪些古代的影子还支持着现代人的心灵,哪些古代的文化已经被现代的文明摧毁了? -
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这一卷主要讨论的是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思想世界的最终确立和逐渐瓦解的过程。其实,现代中国人常常说的,也常常可以感受到的那种所谓古代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传统,应该说,并不是秦汉时代奠基的那种古代中国思想,而是经过唐宋两代相当长时间才逐渐建构起来的新传统。在八世纪的社会变乱之后,由于一统而变得平庸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再一次重新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发掘历史资源,围绕着重建国家权威和思想秩序,人们借助旧学开出新知,提出了种种问题,终于在传统中求新变,在宋代形成了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新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在经历了“道统”与“政统”也就是文化权力和政治权力短暂分离的历史后,十三世纪前后,中国确立了新的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也由于这种观念的制度化和世俗化,在那个时代,形成了古代中国伦理的同一性。可是,经过元明两代,当十六世纪的中国开始从“天下中心”的朝贡想象逐渐进入“万国”的时代,这种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却渐渐出现了深刻的裂缝,尽管明清嬗代,曾经有一度在表面上弥合了这种裂缝,暂时在公众和政治话语层面上,重建了同一的思想,但是,这种公与私的领域之间已经分裂的传统,终于在坚船利炮的压力和诱惑中开始瓦解,特别是1895年中国被日本所败,在愤激的心情和屈辱的感觉下,中国开始按照西方的样式追求富强,走上了向西转的不归路,由此激荡出现代中国的种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