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坚人间随笔
“于坚随笔”收录于坚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的随笔作品精华,展现了作者在思想、诗学、地理、日常生活等多方面的思考、体验与感悟,开创了一种手记式的现代文体,笔法拙朴而不失开阔,文本建构的原创特色丰盈,在中国现代散文创作领域中独树一帜。 于坚说,这是一个散文时代,散文更接 近人生,接近生活世界,散文的时代则是生活的时代。在未来主义的神话面前,他正视此时此地的生活所焕发出来的价值,他坚持书写一种地方性的经验和记忆。他言辞激越,但内心柔软;他的思想有着针尖般的力量,但胸中却包蕴着广阔且厚朴的情怀,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之一。 “于坚随笔”分为《于坚思想随笔》《于坚诗学随笔》《于坚人间随笔》《于坚大地随笔》四册,共计百万余字。于2010年12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隆重推出。该书将成为新世纪华语文学独具阅读价值与思想启示的随笔作品经典。 《于坚人间随笔》收文13篇,是关于日常生活的史诗,是于坚写作最重要的一部分。在这13篇对人间生活的社会记录中,作者既有当局者的投入与体会,也有“旁观者”的观察与思考;最主要的,是对当下生存状态,以及对造成这种状态的政治、历史、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深入追究。 -
三峡记
《三峡记》是已经淹没的三峡的最后的身影。由著名诗人于坚,著名田野调查学者孙敏,著名作家章东磐共同执笔完成。三人花费一年时间采访调查三峡,终成此心血之书。 三峡,是需要英雄和诞生英雄的地方。自古以来,所有认识三峡的人,几乎都是从诗人笔下开始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苏东坡等诗人出入三峡,不仅只为了旅游和写诗,他们都是当时的探险家,是能攀岩爬壁、往来峡谷的真英雄,像柳永、吴文英、姜白石这些“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人,想必是一辈子去不了三峡的。 获华文文学年度诗人奖的于坚,是当今中国诗坛中的翘楚。同样身为诗人的他,以壬午年的三峡亲历为主线,剔脂除肉地融入诗歌和典籍,化为贯穿千百年的文学三峡。 忠勇精神,是三峡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屈原、巴蔓子是英雄,三国的刘关张也是英雄,胡琏、张自忠及许多不知名的将士们,更是名不虚传的抗日英雄,是流着英雄血的三峡,成就了他们的忠勇。 当我们在抗日阵亡将士的墓地遗址上,艰难地辨识国民党第六军军长留下的碑文,悼念游荡在峡江上空的忠魂与英灵,章东磐以他敏锐又深刻的笔触,为这忠勇长河写下涕泪吶喊的铿锵史话。 “沿着大江走一定有路”的通则,在艰险的三峡破了例,这条贯穿中国东西部的唯一通道,自古只能以舟船渡。长期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孙敏,这回深入川江的乡野闾阎,寻找民间话语里的三峡。 -
诗集与图像
本书由马非策划,王绍玉编辑的中国先锋诗典《诗集与图像》(于坚著)。读后,有一种生动、穿透、直指人心的感受。本书内容包含有停下来、塑料袋、 纯棉的母亲、失败的楼梯声音、朱文在云南、在秋天的转弯处我看见怒江、主任等。 -
云南这边
-
拒绝隐喻
《拒绝隐喻:棕皮手记·评论·访谈》主要内容:于坚的写作大体起始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他是一开始写作就受到关注的写作者,现在他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个名人,是中国先锋派诗歌的代表之一,他的影响,已经波及到中国以外的世界的一些地方;另一方面,于坚既然是一个诗的探索者,这也就注定了他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
丽江后面
本书包括:幸存之城——大研镇记;棕皮手记——在大研镇思;卖黄豆面条的小吃店;云杉坪小记;大地记——看见斯布炯神山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