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续西行漫记
1937年7月,埃德加·斯诺当时的妻子尼姆·威尔斯冲破重重阻碍,从北平到西安,再辗转到达延安,历时四五个月,写在这部让世界对中国共产党刮目相看的纪实性作品。在访问陕甘宁边区期间,这位以独特身份走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张闻天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女记者,以同样温馨的手与蔡畅、刘群先、康克清以及丁玲等杰出女性紧紧相握,并以较大篇幅介绍了中国妇女与革命。这个译本的很多篇章是首次公开出版,故事真实生动,人物情感细腻,自然坦荡,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报告文学价值。 此书中文名原译《红色中国内幕》,在《西行漫记》之后出版,考虑到抗日统一大业,改译为《续西行漫记》。 独家授权的中文版权威全译本,配有大量珍贵历史照片。 -
中国的魅力
两千多年以来,西方一直对中国着迷。从默默无闻的丝路商人的暖昧传奇故事,到盖尔霍恩和伊舍伍德的战争真实目击记录,有关中国的故事风靡了无数的读者。中世纪旅行家如马可·波罗结合了事实和虚构,通过对中国城市的一些见闻记录,以及在帝国统治下的人民生活的细节描写,建构了一幅异地情调的浪漫图像。而耶稣会传教士和欧洲外交家则以第一手记述来追寻一个较纪实的中国印象。探险家如赫定和斯坦因爵士进入丝路和猎取它深埋的宝藏,而法国作家如克洛岱尔和马尔罗笔下的中国则充满着令人神往的事物。浪漫主义小说家如安·布里奇和薇奇·鲍姆在北京和上海成就了自己的名声。当大批记者如《时代》杂志记者弗莱明进入中国时,艺术鉴赏家如阿克逊、西特韦尔和威尔奇正在阵阵鸽哨声中欣赏着珍藏的古董,而小说家毛姆则从一个更加冷峻的角度看中国。如此多的探访者记载他们的所见所闻,正如吴芳思所说的,“这仿佛是中国造就了这些作家”。在这本书,吴芳思精心挑选了大量精彩的记述,包括小说、回忆录、旅游随笔等,令人趣味盎然。来自欧洲、美国及中国的收藏家提供了各种插图,包括照片及刊于书报的图像。她的书展示了中国的人民、城市、食物、语言、植物、艺术、建筑及战争在西方作家笔下的景象,以及在过去8个世纪中,它们如何一直吸引着西方人的想像空间。 -
尋路中國
榮獲2010年度 經濟學人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百大好書。 紐約時報百大好書。 通過什麼來了解中國?何偉(Hessler)這一次選擇了汽車。嘟嘟——這個紐約客記者租了一部美國產的切諾基吉普車,開始了他的尋路中國之旅。在第一部裡,他選擇了沿古代中國橫貫東西的城牆而行(沒錯,它今天被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者塑造為長城),這裡崎嶇難行,本非道路,古老頹敗的城牆承載了古今殊途的意涵:古代它是中國抵禦胡人的工具,今天抵禦胡人的城堡沒落荒廢,人們沿著新修的路去了南方尋找機會。第二部裡,汽車潮和旅遊熱沿著新開的道路湧向了長城腳下作者居住了二載的一個鄉村,他透過這個叫做三岔的村莊,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新興商業力量和傳統政治力量如何左右它,如何左右這裡的村民。第三部裡,他沿著十車道高速公路來到一個個南方雨後春筍般混亂成長的工業城市,圍繞著一台山寨版胸罩調節扣機器發生的諸多有趣故事,他明白了什麼是中國版本的工業革命。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可思議呢?一座座山被削平變成了工廠,種植柑橘和小麥的手開始給女人做胸罩,成功就在眼前,如果不沿著路往前走,就無法抵達,而更主要的是,他們已經無法返回。 本書最打動讀者的是對眾生深入到本質的刻畫,何偉真實再現了這個時代裡很多中國人特有的空洞感:周遭變化太快,應接不暇,為之所累,而迅速的變化也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簡言之,這不是一個關於汽車和道路的故事,而是一部處於瘋狂移動狀態中的國家的浮世繪,更是一部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的力量所驅動和駕馭的深入記錄。是的,在中國,每個人都在路上。 「誰能弄明白這樣一個世界?」 我們向正在努力尋找答案的何偉表示感謝。 -
Oracle Bones
From the acclaimed author of River Town comes a rare portrait, both intimate and epic, of twenty-first-century China as it opens its doors to the outside world. A century ago, outsiders saw Chinaas a place where nothing ever changes. Today the coun-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regions on earth. That sense of time—the contrast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and the rhythms that emerge in a vast, ever-evolving country—is brilliantly illuminated by Peter Hessler in Oracle Bones , a book that explores the human side of China's transformation. Hessler tells the story of modern-day China and its growing links to the Western world as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a handful of ordinary people. In addition to the author, an American writer living in Beijing, the narrative follows Polat, a member of a forgotten ethnic minority, who moves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searchof freedom; William Jefferson Foster, who grew up in an illiterate family and becomes a teacher; Emily,a migrant factory worker in a city without a past; and Chen Mengjia, a scholar of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the earliest known writing in East Asia, and a man whosetragic story has been lost sinc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ll are migrants, emigrants, or wanderers who find themselves far from home, their lives dramatically changed by historical forces they are struggling to understand. Peter Hessler excavates the past and puts a remarkable human face on the history he uncovers. In a narrative that gracefully moves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the present, the East and the West, Hessler captures the soul of a country that is undergoing a momentous change before our eyes. -
活中国的姿态
-
上海下海
1911到1949年,正是中国社会最动荡的时期,恰此期间,内山完造居于动荡中心的上海。作为鲁迅先生的挚友,他得以有机会接触影响那个时代、甚至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风云人物。一个出身日本底层的小人物,在那场战争前后,他身边的日本平民、居于中国的日本人是怎样的状态与心态?在他与那些风云人物的接触中,又有着哪些史书记录之外的有趣细节?对于内山完造,鲁迅先生说其“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故他的平民视角看中国、看日本、看大事件和大人物,颇具看点。作为一个永久的文化符号,无论内山完造,还是内山书店,都不应该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