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浩荡游丝
从晚明时期开始,学者、文人、藏书家、书法家等即喜在古籍之中书写批校;由于批校文本之积累,清代学者除在书中撰写自己的意见之外,也会过录前代读者之批校,还会编辑刊刻名家批校。撰写、过录、刊刻批校在清代学者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术文化,并对清代及之后的文本、学术、思想乃至于社会文化等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书即以这种“批校文化”为中心,以清代“批校文化”的先导者何焯为切入点,考察“批校文化”兴起与盛行的过程,追溯各类参与者之身份与贡献,分析其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文本之塑造以及对于清代思想、学术与文化之影响。
-
奶酪与蛆虫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
看电影,学历史
《荒野猎人》中小李子舍命捕猎的海狸,是昙花一现的时尚风潮,也是北美殖民地早期的经济命脉?《和食之神》结尾一闪而过的味精才是日本料理传遍世界、日本化工全球化的真正功臣?谈论全球化现象的经管畅销书《世界是平的》,如何改编成一部爱情喜剧?《鸦片战争》考究的场景细节,暗含了哪些书写鸦片战争史的新取向? 致力新文化史、全球史研究的学者蒋竹山,以电影为引子,展开二十三堂生动的历史课。时而抽绎历史片段,探究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感官与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时而延伸触角,聚焦全球史、战争史、性别、环境、大众史等前沿热点。透过五光十色的影像本事,探索电影里没说的历史,教你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理解、思辨。
-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
·新文化史权威达恩顿,时隔八年再出新作,集既往研究之大成
罗伯特·达恩顿是闻名遐迩的新⽂化史研究专家,始终致⼒于书籍史和⽂化史的研究。他的代表作品《屠猫狂欢》被奉为标志着新⽂化史理论和研究⽅法⽇臻成熟的经典之作。《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是达恩顿时隔⼋年推出的最新英⽂作品,也是中⽂世界时隔⼋年再次推出达恩顿的新作。这本书可谓是达恩顿书籍史研究的集⼤成之作,是⼀部真正结合了书籍、⼈物和思想的社会⽂化史。
·浸入式写作,见证法国大革命前夜基层社会的混乱与生机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以一位图书销售代表1778年的环法之旅为主线,用浸入式写作带读者亲历图书贸易的各个环节,感受出版业的激烈竞争和大众高涨的阅读热情。作者达恩顿利用丰富的纳沙泰尔出版社档案材料让法国大革命前的图书世界重焕生机。在这里,书商们为了实现销售在乡镇奔走,贸易路线受政令影响不断改变,关于图书需求的情报飞速流转。他们把满族读者的需求当作生意努力经营,谁也没有想到自己正在为一场革命做准备。
·五十年档案研究之结晶,全面复原图书世界的真实状况
罗伯特·达恩顿钻研纳沙泰尔出版社档案半个世纪,对旅行日志、银行账目、书信往来等各种史料做了精细的文本分析。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中,达恩顿通过对众多城市和人物故事的娓娓道来,将启蒙运动、大众阅读与近代贸易结合,描绘了塑造今日世界的革命性变革酝酿之时的历史微观图景。
·新文化史开拓者林恩·亨特鼎力推荐;北京大学高毅教授倾力翻译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英文版出版后,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推荐。新文化史的开拓者林恩·亨特(Lynn Hunt)称赞到:“只有⼀位故事⼤师(达恩顿)才能为18世纪的书籍世界注⼊如此鲜活的⽣命。”耶鲁大学教授约翰·梅里曼(John Merriman)更称罗伯特·达恩顿的研究创造了“⼀种思想的社会史”,是“这个时代乃⾄任何时代最为优秀的历史学家之⼀”。本书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高毅领衔翻译。
~~~~~~~~~~~~~~~~~~~~~~~~~~~~~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是新文化史大家、书籍史权威、《屠猫狂欢》作者罗伯特·达恩顿的最新作品。
故事围绕⼀位来自瑞士的图书销售代表展开。1778年夏日的⼀天,29岁的让-弗朗索瓦·法瓦尔热动身上马,开启了⼀趟环绕大半个法国的公务旅行。他受雇于纳沙泰尔出版社,任务是拜访沿途书店,推销书籍、查收账目、安排货运、调查市场。在历时五个多月的行程中,他翻越汝拉山脉,沿罗讷河直抵地中海,横穿法国中部地区,途径里昂、马赛、图卢兹等重要城镇。法瓦尔热详细记录了沿途经历。这份珍贵的旅行日志无异于⼀场18世纪法国外省出版市场及图书贸易的导览。与它同样完好⽆缺地保存在纳沙泰尔出版社档案中的,还有上千份内容翔实的信件、银⾏账⽬、交易记录,涉及出版业有关的各⾊⼈群。罗伯特·达恩顿充分利⽤这批宝藏,在本书中描绘了⼀个处于历史重要关头的,⼈物鲜活、⽣机勃勃的图书世界。达恩顿⽤精彩的浸⼊式书写带读者走进图书贸易的哥哥环节,并亲历竞争激烈且秩序混乱的18世纪图书世界。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是什么书籍?这些图书怎样到达读者手中?通过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为读者铺陈了变革前夕法国社会阅读和基层人民生活的全景画卷,以及塑造今日世界的革命性变革酝酿之时的历史微观图景。
-
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
本书选文主题集中在性别文化、文化政治以及集体心态三个课题,一共收录了八位学者的十篇文章。这八位学者中,历史学家占了五位,其余三位分属艺评家、文学批评家与社会学家。文化史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史学成形过程中,固然有其地位,但当时的文化史普遍被定义为中国少数菁英心智活动的总合。而今新文化史研究崛起,一反先前之定义,师承后现代主义精神,认同边缘,拒斥中心,试图去搜寻历史上边缘处境的弱者心声。其间固然有研究方法与解读材料之困难,但透过积极与其他相关学科之对话,新文化史家已有能力去突破这层方法与材料之迷雾,进而窥见以往文化史前辈所难企及之堂奥。而本书,正是一部新文化史研究的最佳教战手册! 【篇目】 汉画石故事—汉画中的节女与才女 神仙与高僧—魏晋南北朝宗教心态试探 三至七世纪女性的社会形象塑模 五至六世纪北朝乡民社会意识 一次没有宣言的改革—唐玄宗朝的政治与文化 诗与画的辩证—试以王蒙与布雷克为例 家与乡:明代中后期岭南的地方社会与家族文化 建构的感情—明清家庭的母子关系 我以我血荐轩辕—黄帝神话与晚清的国族建构 革命与反革命—「清党」再思考 -
童年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