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史
《先秦史》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自原始社会初期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包括社会生产、生活、政治制度、重大史事、主要人物及各个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 -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名家专题精讲》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是一项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古文字学、科技史、艺术史、学术思想史等众多领域的多学科交叉性质的综合研究。它不仅需要研究者具有深厚扎实的古文献基础,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以现代考古手段所获的地下出土材料,而且还必须运用视角广泛的比较和理性充分的思辨,对所有这些基础资料和相关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名家专题精讲》作者以其长期从事此项工作的丰富积累和不断探索这一课题的独到心得,用十组相关力作,构成了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专题的系统论述。 -
绎史(共10册)
《绎史》共160卷。《绎史》正文分为太古、三代、春秋、战国和外录五部分,一为太古三皇五帝,共10卷;二为三代即夏、商、西周,共20卷;三为春秋十二公时事,共70卷;四为战国至秦亡,共50卷;五为外录,记天官、地志、名物、制度等,共10卷。书后还列世系图表与正文配合,这在以往的史书中属前所未有,“卓然特创,自为一家之体”。 《绎史》在内容上既详载各代治乱兴替及其规律,又详载诸子百家之学说和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材料上,除儒家经典外,广采百家学说,将经、史、子、集一例看待,互相印证。考订极为精详,容纳材料相当全面。在体裁上,既具有记事本末特色,又糅合了编年体和纪传体的长处。他创造了集记人、记事、图表、书表于一书的综合史书体裁。 -
《史记》战国史料研究
作者继承王国维所提倡的利用纸上史料(文献)和地下资料(出土资料)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二重证据法”,利用传世文献及简牍、帛书,分析《史记》战国史料的结构,阐明其编纂意图和作为历史史料的可信度及其界限,作者还通过利用出土资料,超越史料的限制,了解战国时代各国的动态和其在地域上的共同性和不同性,以及这些共同性和不同性在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影响,从而为战国史重建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 全书分两编:第一编,侧重于弄清《史记》战国史料所取材的各种资料的特征,考察与战国时代相关之文献及出土书籍的特征;第二编,具体地讨论《史记》秦本纪和战国世家(赵、韩、魏、楚、燕)的整体结构及特征。 -
世袭社会及其解体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书。作者者在融通古今中外丰富材料基础上立论,分析细致,论证确凿,显然是一位严谨治学、长于思考的优秀学者。“封建社会”一词早有解释定论,人所熟知习用,随处可见。作者却不跟随流俗,人云亦云,而是从另一种角度观察春秋时代中国社会的结构及其变迁,重新考察并质疑各期封建 说的共同前提或范式,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傅斯年撰写该书的主旨是用文字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中国上古时代族群的分布、发展和融合。其基本理论是:在上古时代,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生活着东西两大族群系统,“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夏商周时代,夏主要生活在西方,在东方渤海周围,生活着许多夷族部落,后殷商统领诸夷族兴起灭夏。傅斯年得出的结论是:“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相互参考,均揭示我们商起于东北,此一说谓之为已经证成可也。” 傅斯年的中国上古东西两大族群对峙发展理论得到学术界的逐步认可,”傅斯年所系统论述的先秦东西两大族群的对峙和发展“成为一个解释整个中国大陆古史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