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共分三卷,第一卷为秦代书法、第二卷为汉代书法,第三卷为魏晋南北朝书法。《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近十年来,关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中国书法史》七卷本中丛文俊兄的先秦、秦代卷,华人德兄的两汉卷,刘涛兄的魏晋南北朝卷,皆成果累累,又如张天弓兄关于先唐诸多早期书论的考辨、祁小春兄关于二王书迹书事的考辨和研究,更有很多青年学者在硕博士论文中发表的精辟见解,这些都从各种角度使研究更加深入。黄惇教授注重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以篆刻和篆刻理论擅名于世。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黄惇主编的《书法篆刻》教材,至今已重印逾十万册。他所著的《中国古代印论史》,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96年被定为文化部艺术院校重点教材之一。 -
书法之美
《书法之美(品读古代书家)》以散文化的优美笔调,品读古代三十四位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无论是生平故事还是艺术风格,均作了感性细腻的分析,对广大书法爱好者及普通文艺爱好者均有启迪。 -
书法与古籍
《书法与古籍》无意深入探究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内容,而旨在试图展示理解这种形式确有问题,并明确厘定其界限。藉此至少有助于观看和沉思此番名为“书法与古籍”展览所选诸项展品。因此,我们面对的问题有两个,而不是一个:先要理解何以导致书法在东亚如此重要;其次,必须认识书法在中国与东亚古籍漫长发展史起到什么作用。当然,只限于展品本身所带来的眼福而未加深究也不为其过。上述两个问题同样恰切,而后者可以导致从外部观察一种文明时最常见、最严重的错误:想当然地类比原本乌有之物。我们起码致力于展现中国书法之为迥异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书法。 -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以“娟娟发屋”作为话头,讨论古与今的关系,名家书法与无名氏书刻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平民与精英的关系,经典化与修辞策略的关系。 作者从清代以来的碑学观念切入,通过对“所有出土文字遗迹都是书法”这一逻辑的廓清,探讨了书法经典化过程中文化、心理、体制等多重原因。该书花费大量笔墨,展现古代与今天“素人之书”的不同命运,指出当代书法界所标榜的“民间书法”概念名实不符,实际上只是提倡者的一种修辞策略,“平民性”的诉求看似开放,却有相当的局限。 -
极简中国书法史
本书从文字的起源与功能变化、书体的演变发展与兴衰更替、书写主体的变化及书家的风格特点与文脉传承、帝王的喜好风尚及其影响等方面出发,清晰呈现了书法之发展脉络及其实用与艺术并重的双重特点,展现出了承载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
中国书法五千年
本书第一次从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角度,对中国书法五千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与逻辑地考察,引领大家一同进入各个时代书法艺术的审美殿堂,进行一次书法审美的巡游。本书以150幅中国最景点的传世书画杰作,170种各大博物馆的文物精品,25万文字讲述“中国书法五千年”。 如果用一句话对书法艺术进行概括,那么只能将其称之为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 在世界各国,比如在英语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也有被称为书法家的人物或书法艺术的事务存在。然而那种书法艺术却主要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一种技艺。那些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不可能被书写成条幅或中堂在美术馆展出,更不可能在报刊上以书法作品的名义发表,以称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为人欣赏。而他们的书法家,也绝对不会具有中国书法家所具有的艺术家地位,受到世世代代的顶礼膜拜。 书法中的审美意识和书法艺术一样源远流长。书法理论既是对每一个时代书法艺术创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影响和指导当时及以后的书法创作实践。可以说不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中国美学,并无法全面把握中国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