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别化的人生
本书探讨了传播和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的性别定位的。全书理论与鲜活的个案相结合,由浅入深,寓理论论述于生动活泼的案例旁证之中。原书在美国出版后好评如潮,迅速畅销全美。书中探讨了性别化的家庭动态、家庭暴力中的性别问题、性别化的学校教育等多个热点问题,展示了大量有关性别传播理论和最新研究资料,并对日常生活中的性别传播作出了独到的分析。 本书既拓展了传播研究领域,也开拓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研究视野,是高校传播学、社会学及相关专业师生、研究者和关注自身社会价值的广大读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
愛的自由式
台灣的同志寫作曾經在《蒙馬特遺書》、《荒人手記》等作品達到高峰,這些作品所吸引的讀者不僅僅是同志本身,文學讀者也為其中的纏綿情景所觸動。畢竟如何說出深情至性的故事才是動聽的要訣。文化圈知名民間學者張娟芬向以文筆辛辣俐落、思維縝密清晰著名。她花了三四年的時間對女同志作田野調查,並以近距離、生活化的風格的寫作,將每對戀人的情愛絮語、心情掙扎一一呈現。正如她在書中所言「同志文化 T婆議題可以有很多談法,而我想要做的,是呈現 T 婆的風采、趣味、情慾張力以及感情關係裡的愛怨瞋痴……讓我所看見的趣味,也為其他人所看見。」更重要的是這部作品在《蒙馬特遺書》被經典化後出現,有其不可忽略的「除咒」力量。《蒙》書過份強調了同志情感宿命悲情。然而,在張娟芬的這本書裡豐富多元田野報告,不僅讓同志的情愛故事動聽感人,更讓台灣的同志書寫終於有了走出《蒙馬特遺書》的可能。 -
批判的传播理论
《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力媒介社会性别和科技》着重关注在自由民主的政治体制中,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媒体中的形成及合法化的机制,分析了国际社会的传播资源和话语权,以专题形式探究了国际新闻、橄榄球运动、人工智能、科学、信息、新世界秩序等领域中彰显的社会性别不平等。 《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力媒介社会性别和科技》代表了当今国际传播学界的顶尖水准。作为受过极好德国古典哲学训练的思想者,作为一名女性主义研究者,詹森的睿智和洞见,她的质疑和批判,她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立场,都使《批判的传播理论:权力媒介社会性别和科技》洋溢着浓厚的马克思主义色彩。也为传播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治学和做人的范本。 -
性心情
《海蒂性学报告》推举人——台湾著名性学专家何春蕤教授与八个女人十二周促膝谈性,整理2500页手搞,两年撰写成精微细致的《性心情》。让女人共同面对情欲处境,并创造新的情欲想象与实践。本书更宽广地呈现了女人为情欲主体来营造愉悦的具体努力和可能想象。女人在聆听着别人的故事,却读着自己的生命。 -
性别诗学
呈现在你眼前的这本《性别诗学》,可以说除了名称以外与十多年前出自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那本书并无雷同之处。本书撰稿人以中国大陆、台湾和海外华人学者中关注性别批评和性文学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专家为主体,以十余位思想活跃的中青年学者为后援,围绕着四方面的专题展开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探讨,能够体现出自中国学者之手的“性别诗学”的构成特色。 -
杂志封面女郎
从吉布逊女郎到轻佻女郎,从荡妇到新妇女,卡罗琳·凯奇通过研究杂志封面追溯了大众媒介中妇女形象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了20世纪早期美国文化中社会性别刻板形象的起源。凯奇通过对主要美国杂志封面上不断演变的“故事”所进行的敏锐细致的分析,以一种引人思考、难以预料的方式揭示了1895到1930年间,影响广泛、持续变化的形象模式,正是通过这些模式,妇女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才得以“显现”。就研究大众文化及其与女性主义发展史的共生关系而言,本书是该领域的主要作品之一。 卡罗琳·凯奇的这部专门研究杂志封面女郎的原创性论著图文并茂,她试图通过对这些妇女形象的研究,向读者演示20世纪早期美国杂志出版文化中关于妇女的刻板形象的再现,这是跨学科的“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 本书作者希望通过追溯美国大众媒介中(主要以妇女杂志为例)妇女形象的历史根源,检验今天被现为当代问题的刻板形象(stereotypes)问题,正如作者所言:“在整个20世纪,大众媒介如何描绘美国妇女——建立一套现在被视作自然的、视觉的妇女语汇——正是这本书的主题,是去探求、理解媒介形象如何创造、改变并使某些特定的(即支配地位的)而非另类的(即非支配地位的)文化理想永垂不朽。这项研究中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和怎样,大众媒介中的女权主义被循环地宣布生存或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