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悲剧的维度
本书是欧洲当代电影大师的专题研究合集,包括亚历山大·克鲁格、埃米尔·库斯图里卡、迈克尔·哈内克、达内兄弟、贝拉·塔尔、阿基·考里斯马基、米克罗什·杨索的长篇创作访谈文章,以及中外学者对每一位导演的生平、创作、电影风格和代表作的精彩研究文章,并且邀请专家为每位导演编译整理了生平创作年表。
-
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第2版)
有着“东方好莱坞”之誉的香港电影,走过了不同寻常的百年历史。与一般的香港电影史著作全面介绍香港电影的百年发展不同,《香港电影:额外的维度(第2版)》侧重关注香港电影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为世界影坛所瞩目的那些关键性因素(南北方的交流、特殊的电影类型、杰出的电影作者、边缘的电影风格),重点探讨了使香港电影那些电影类型(武侠片、动作片、喜剧片、剧情片等),并对香港电影工业中的重要导演进行了作者论分析(从早期的胡金铨和李翰祥,到新浪潮时期的徐克、许鞍华、谭家明,第二次新浪潮的王家卫、罗卓瑶,以及吴宇森、杜琪峰、陈果和陈可辛等),呈现出非同一般的香港电影景观。
-
雕刻時光:時間.記憶.夢境──塔可夫斯基談創作美學
不論你能不能理解,他的電影令人一瞥難忘,
那些純粹的,不能翻譯的。
◎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授權,全新繁體中文版,依據俄文最終修訂稿譯成
◎問世30年,已成為世界公認之電影藝術聖經
◎電影人、藝術家、詩人⋯⋯所有探問創作、生命意義者心目中的經典
◎收錄100幀珍貴電影劇照與拍攝現場工作照,精緻裝幀設計,呈現大師電影經典影像
藝術為何存在?誰需要它?當真有人需要它嗎?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中蘊含詩意關係,或者詩的邏輯。我認為,它最符合電影這種真實且抒情的藝術類別。無論如何,我喜愛詩意邏輯,更甚於以情節發展順序的直線邏輯建構形象的傳統戲劇。在我看來,詩意邏輯更接近思維發展規律。也就是說,比起傳統的戲劇邏輯,它更接近生活本身。」
「初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宛如一個奇蹟。
驀然間,我感覺自己彷彿佇立在一扇門前,卻始終不得那扇門的鑰匙。那是我一直渴望進入的房間,他卻能自由漫步其中。我因此受到鼓舞與激勵:終於有人展現了我長久以來希望表達卻不知如何體現的境界。
對我來說,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電影人。他創造了嶄新、忠於電影本性的語言,捕捉生命一如鏡像,一如夢境。」
──柏格曼(Ingmar Bergman),瑞典電影大師
「從80年代第一次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以來,我就在思考關於他的主題。我喜歡《飛向太空》、《鄉愁》、《鏡子》、《潛行者》和《犧牲》中人物緩步行走的場景和聲音。雨和水聲在塔可夫斯基電影的主題中經常是非常重要的⋯⋯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柏格曼——他們的電影大多非常緩慢,而且沒有過度表達,有許多空間讓你更加深入電影語言和故事情節中。」──坂本龍一,日本音樂大師
「《伊凡的少年時代》是我看過最美的電影之一。」──沙特(Jean-Paul Sartre),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自第一部長片《伊凡的少年時代》於1962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塔可夫斯基便以其獨特又詩意的視覺風格,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
終其一生,塔可夫斯基只拍了七部長片,卻已足以令他被尊為自愛森斯坦(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以來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俄國導演。法國哲學家沙特力抗媒體評論,專文為他的《伊凡的少年時代》辯護,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稱其電影影響了他的創作,瑞典電影大師柏格曼更力尊塔可夫斯基為最偉大的電影人。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語言,是為傳達人類精神境界所獨創的詩性敘事,呈現幽沉如夢的氛圍。大量的長鏡頭與緩慢的推軌鏡頭,鏡頭平均長度達一分鐘以上,與當代盛行的蒙太奇剪接方式背道而馳,雖對習慣主流電影節奏的觀眾形成障礙,卻感動了世界上無數熱愛電影藝術的觀眾。
論者以為他的電影作品延續了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傳統,雖有無數評論家試圖解讀塔可夫斯基深層的內在視野,卻總探觸不到他的真實面。
為此,塔可夫斯基在生前提筆寫下《雕刻時光》一書,自剖個人的藝術觀,細述其創作生涯始末、心中的永恆追求,以及身為藝術家絕不可能妥協的信念。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塔可夫斯基有如電影藝術的苦行僧,拒絕向違背自己信念的世界妥協,真誠披露其電影生涯的心路歷程,公開包括《伊凡的少年時代》、《安德烈.盧布列夫》、《飛向太空》、《鏡子》、《潛行者》、《鄉愁》、《犧牲》七部長篇作品及兩部短片的創作歷程、美學思維、對時間與生命的哲思,以及影像創作的理想與可能性。
全新繁體中文版由其子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二世親自授權,以俄文最終修訂稿為本翻譯而成,並收錄多幅初版未披露的珍貴影像。對於想探究大師生命與內心世界的電影與藝術愛好者,本書實為不可錯過的珍貴收藏。
【塔可夫斯基精采語錄】
◎前言__我究竟為誰創作?又為何創作?
創作與認識世界息息相關,人與現實之間因此擁有無數的面向與關連,不能輕忽任何微不足道的嘗試──沿著一條無盡長路去追尋,最終建立對人類生命意義的完整想像。
◎01__起點──《伊凡的少年時代》
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中蘊含詩意關係,或者詩的邏輯。我認為,它最符合電影這種真實且抒情的藝術類別。
◎02__藝術──對理想的渴慕
對精神世界及理想永恆且強烈的渴慕,將人們聚攏於藝術周圍,並且確立了藝術的存在⋯⋯創作之目的不在確立個體,而是為了服務崇高的普世理念。
◎03__雕刻時光
電影作者的工作本質究竟為何?姑且將它定義為雕刻時光。就像雕刻家拿起一塊大理石,先在心中勾勒未來作品的線條,再剔除所有多餘的部分,電影工作者拿起一大塊集結眾多生活事實的時間,切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應該成為未來電影元素的東西,也就是應該在電影形象中呈現的部分。
◎04__使命與命運
電影藝術的誕生,是為了表達生命和宇宙的特殊部分,這件事至今還沒有被理解,也無法以其他藝術體裁表達。
◎05__電影中的形象
形象並非導演想表達的這種或那種想法,而是一滴水珠映照的整個世界。只用了一滴水珠!
◎06__尋找觀眾的作者──《安德烈.盧布列夫》
我一方面不刻意討好觀眾,另一方面又惴惴不安地期望電影獲得觀眾的青睞,這二者並不相悖。在這種兼容性當中,我看到藝術家與觀眾關係的本質。這是絕對戲劇化的關係!
◎07__論藝術家的責任
我鮮少思考藝術家所謂絕對的創作自由是什麼。我不懂這種自由的意思──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一旦走上創作之路,你就會陷入無數的需求,並受個人任務與藝術命運所禁錮。
◎08__《鄉愁》之後
拍攝《鄉愁》時,我怎能料到,銀幕上瀰漫的那股濃厚悲愁,將成為自己日後的命運。我怎麼想得到,從今而後,直到生命盡頭,自己也將承受如此重症之苦。
◎09__《犧牲》
《犧牲》徹底反擊當代商業電影。我的電影無意支持或推翻當代思維或生活方式的單一面向;我主要的願望在於提出並揭露生活中最迫切的問題,喚醒觀眾注意已經乾涸的存在泉源。
◎結語__在追尋藝術之路完善自我
我覺得至關重大的,是探問個人責任,以及是否做好為道德而犧牲的準備⋯⋯我所說的犧牲,是自願為他人服務,是人以愛為名自然接受的唯一存在形式。
-
电影中的复合叙事
在美国电影史中,最早使用复合叙事方法的电影是1932年的《大饭店》,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这种形式只有零星出现。但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工作者,尤其是奥特曼和伍迪·艾伦,一再运用这种复杂的叙事方式,将多个故事交织在一部电影里。他们的后辈同仁昆汀·塔伦蒂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王家卫、史蒂文·索德伯格以及保罗·哈吉斯更是热衷此道,将这种小众的叙事方式发扬光大,获得主流认同。《毒品网络》和《撞车》这样的复合叙事电影还获得了奥斯卡奖。在过去二十年间,全世界有超过两百部电影使运用了复合叙事方式或其种种变体。本书精选了世界范围内八位知名导演的八部影片,通过分析电影的叙事方式对影片进行全新的解读。
-
老梁看电影
生活里的电影,电影里的生活。本书是大唐雷音寺、市井财经公众号强力作品。
内附老梁签章版老梁卡通书签。
全书分五部分。一部分:人物篇。主要讲王宝强的从影之路、周星驰的争议、成龙的中年危机、周润发的传说。第二部分:类型篇。主要讲电影的几种类型,例如武侠片、特工片、青春片、科幻片、僵尸片。第三部分,主要讲几个有名的导演成名之路及背后的辛酸:卡梅隆、袁和平、吴宇森、张艺谋、徐克。第四部分,主要讲电影行业的幕后工作者,他们虽然不起眼,但是作用不可或缺。例如:化妆师、道具、副导演、摄影师、编剧。第五部分,讲述了电影行业光怪陆离的乱象。例如综艺电影路何方?小鲜肉的保质期有多长?名著改编、贺岁片、好莱坞特效、香港电影坎坷北上。全书洋洋洒洒近30篇,涉及电影行业方方面面。随老梁读完了本书,你也就懂得了一半的电影。
-
不必然的对等
民初的文人有一个喜欢看戏的传统,他们不单止看,更爱研究戏曲,当然也有一些人沉溺其中的,捧戏子的大有人在。到了三十年代,电影开始发展,由无声演变到了有声,从美国的荷里活影响到了中国。舞台上的戏曲表演受到了冲击,看戏演戏都相应少了。原来喜欢看戏的人不一定改看电影,但是,许多以前不看戏的人,却被电影吸引住了。李欧梵著的《不必然的对等--文学改编电影(精)》可以说是一个老影痴的观影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