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与神圣
◎人类为何本能的追求神圣情感体验?游戏、战争、节庆、性、浪费……从多重社会事件中反思神圣性体验的根源。
◎赫伊津哈之后“游戏研究”最重要理论家之一,跨越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的跨学科写作典范。
◎20世纪独树一帜的人类学家,巴塔耶挚友、神圣社会学小组成员罗杰·卡约瓦代表作。
本书是人类学家罗杰·卡约瓦1930-1960年代关于神圣性问题研究的作品。神圣并非仅存在于宗教之中,战争、游戏、节庆、性、奢靡浪费……揭是人类为追求神圣性体验而启动的社会行为,而宗教只是神圣的表现形式之一。神圣性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感,既是个体存在的根本需求,也是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论种族、文化与信仰:先民敬拜自然,臣民膜拜圣人与君主,现代世界将主权、战争视为神圣……在这本社会人类学著作里,卡约瓦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神圣的整体图景,介绍了它的主要特征,勾勒出它在社会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呈现了它在历史中的演变。
本作承接法国社会学学派,尤其是涂尔干和莫斯的先行研究,同时综合了大量英美和德语世界社会人类学成果,并在最后延伸出作者自己关于神圣的独创见解——节日理论。论据方面几乎涵盖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现象和人类学实例,既有美洲、非洲、大洋洲原住民文化和习俗,又有欧亚文明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与文学记述,还通过参考法国汉学家葛兰言的著作,将中国古代,尤其是上古时期的种种文化现象纳入自己的讨论范围,旁征博引扎实充分。
-
穷忙纽约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推荐
“汉堡工”不觉得自己干的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他们始终认为,工作就等于尊严,没人应该不劳而获
纽约这座大都市里
财富、科技、文化
一路高歌猛进
小人物却无立足之地
回看新经济来临前夜
美国底层人民的奋斗与挣扎
这是一部酸楚而有力的民族志,凯瑟琳·纽曼把目光投向了最容易被大众和媒体忽略的生活困难人群——工作穷人,那些整日为工作奔波却始终只能生活在温饱线上的群体。
穷忙族做的都是苦差,比无业人群更辛苦,却得不到医疗等社会保障。可他们还是不遗余力地奋斗,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哪怕对其中大部分人来说,“梦想成真”永远不会发生。
有些人可以逾越就业的障碍,而有些人不能,造成这种局面的种种原因都遭到了无视。最终,这些真相在美国文化里都被一笔勾销,社会被简单地一分为二:尊贵与卑微、上班族与懒汉。
两年之内,凯瑟琳·纽曼在纽约哈莱姆区追踪了300位穷忙族,记录他们的人生片段,看他们在酸楚的人生底色下如何找到自尊、努力工作、保护家庭。
本书对内城区的工作穷人进行了研究,令人深受启发……堪称社会学经典著作。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对贫困问题的叹息失望、对自力更生观的反复灌输已屡见不鲜,而纽曼的这本书……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雨林里的消亡
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位于一片沼泽地中央,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泰雅博语。到达后他就深深领悟到,如果不理解说这种话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这门语言: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争吵、八卦和开玩笑。在这段跨越三十年的时光中,他反反复复拜访当地,每次都停留数周到半年多的时间不等,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记录下他所能学习到的一切。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世界,与他们的悲欢和命运产生了交融。
本书英文版出版当年,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当季必读书目和《美国国家地理》当季最佳旅行类图书,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读者好评。
-
金粉世家
兰因絮果,此意难平。京华一梦,金粉飘零。
● 鸳鸯蝴蝶派标杆作家张恨水代表作
● 现代《红楼梦》,比肩《家》《春》《秋》
● 捧红陈坤、董洁、刘亦菲的同名电视剧原著小说
-
《金粉世家》以京城国务总理之子金燕西与出身寒门的女子冷清秋从恋爱、结婚到反目、出走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一个世家大族在飘摇岁月的兴衰史,同时也是一部全面展现动荡年代交织在门第、权力与金钱中的中国社会史。
它既有浪漫凄美的爱情、家族的勾心斗角、人性的冷与暖,也有当时政治的相互倾轧、豪门贵族的腐朽没落生活,更有对社会、人生认识的尽力开掘,小说充溢着一种道德理想,以及这种理想被现实击碎后的无奈与感慨。
《金粉世家》全书112回,穿插金家20多个人物的生活故事,色彩瑰丽,散而不乱。故事情节轻松热闹,情调伤感,消闲意味浓厚,集可读性与文学性于一身。
-
【编辑推荐】
●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巨匠。
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中,张恨水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作家:名气大、作品多、水平高。他创作了中长篇小说120多部,比巴尔扎克还多;他的读者中既有周恩来、张学良这样的大政治家,也有章士钊、陈寅恪、夏济安这样的大学者,还有茅盾、老舍、张爱玲、王安忆这样的大作家;他将中国的通俗小说推向时代的高峰,有人将他比作大仲马、狄更斯,有作家称其是“真正的文人”。
● 张恨水饮誉文坛之作,五次搬上大银幕,感动无数读者的爱情史诗。
该小说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社会史。它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气息、憧憬未来的新思想。它以高超的写作艺术、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以及强烈的社会写实性与批判性,赢得无数读者喜爱,一版再版,经久不衰。
● 分册足本,完整收录,原汁原味;收录感人至深的作者原序,了解张恨水创作背后的跌宕人生;复古裸线书脊搭配烫金函套,精美典藏。
-
剧变
《剧变》是一部恰逢其时的巨作。在个人与国家都对未来充满迷茫,危机接踵而至的当下,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再一次回归历史,尝试解答危机应对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重要命题。
对个人而言,危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如处理不当,个人终其一生会生活在负面情绪中。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危机可使一种文明没落,使一个国家解体,使一个时代终结。但在戴蒙德看来,二者并无差异,国家甚至可以借鉴个人化解危机的逻辑框架以实现自救。就此,戴蒙德再一次跳脱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设的知识壁垒,重建自然状态与文明秩序相融的历史叙事线索,巡礼7个案例国家的危机应对历史。他以一位社会观察者的自谦视角,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进化生物学等多学科出发,给出了“危机应对12个步骤”:
1.直面危机
2.主动承担责任
3.明确问题的边界
4.寻求帮助
5.借鉴榜样
6.自我力量/国家认同
7.诚实自我评估
8.应对危机的过往经验
9.耐心
10.自身灵活性
11.核心价值观
12.个人约束条件/国家地缘约束
正如丘吉尔所言:“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危机与剧变总是结伴而行。戴蒙德的危机应对方案或许可以帮助人类重塑危机意识,毕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个人、企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要不断进行选择性变革。你做好准备了吗?这或许也是戴蒙德为我们设下的一个开放性思考题。
-
羌在汉藏之间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详解川西羌族历史文化
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聚十余年田野研究之力,深入羌民千年根脉。
从汉代河湟西羌、唐代西山诸羌、明清羌民,到当今羌族,羌何以为“羌”?
深谷村寨到街市城镇,孟获后代或大禹子孙,白石信仰与端公唱词,当代羌族身份认同何在 ?
•民族史与民族志写作范本
“一截骂一截” “毒药猫” “英雄祖先历史心性” “弟兄民族历史心性”,众多创造性历史人类学论述。
以羌民研究实践边缘视角,剖析华夏的融合演进,诘问“民族” “文化” “历史”之新解。
•经典再版,全本修订,新增长篇序言
《羌在汉藏之间》初版由中华书局于2008年推出,现已断版多年。当年出版时正遇汶川地震,举国哗然,汶川、北川、理县等地也因此为大众所知。此次再版全本修订,新增万字长序,及30幅彩图,带领读者走入震前的川西田野。
——————————————————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众多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三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与所有其他“民族”一样,汉代的河湟西羌、唐代的西山诸羌,到20世纪前半叶的羌民,以及当今的羌族,都是历史的创作物,而他们也以各种表征与行动回应主流叙事,促成种种现实,并借此完成族群的内部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