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eing Like a State
Compulsory ujamaa villages in Tanzania, collectivization in Russia, Le Corbusier's urban planning theory realized in Brasilia, the Great Leap Forward in China,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e Tropics --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s been racked by grand utopian schemes that have inadvertently brought death and disruption to millions. Why do well-intentioned plans for improving the human condition go tragically awry? In this wide-ranging and original book, James C. Scott analyzes failed cases of large-scale authoritarian plans in a variety of fields. Centrally managed social plans misfire, Scott argues, when they impose schematic visions that do violence to complex interdependencies that are not -- and cannot -- be fully understood. Further, the success of designs for social organization depends upon the recognition that local, practical knowledge is as important as formal, epistemic knowledge. The author builds a persuasive case agains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imperialistic state planning that disregards the values, desires, and objections of its subjects. He identifies and discusses four conditions common to all planning disasters: administrative ordering of nature and society by the state; a "high-modernist ideology" that places confidence in the ability of science to improve every aspect of human life; a willingness to use authoritarian state power to effect large-scale interventions; and a prostrate civil society that cannot effectively resist such plans. "A broad-ranging, theoretically important, and empirically grounded treatment of the modern state and its propensity to simplify and make legible a society which by nature is complex and opaque.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learning about this fundamental tension of modernity and about the destruction wr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dominant development ideology of the simplifying state, this is a must-read". -- Daniel Jonah Goldhagen, author of Hitler's Willing Executioners -
实验室生活
科学家如何工作?他们如何“发现”科学事实?为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法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以及英国社会学家史蒂夫·伍尔加深入到美国的一个神经内分泌学实验室并与那里的教授共度两年时光,对科学家进行观察,看他们如何选择课题和申请基金,如何从事研究和发表论文,如何评级评奖等等。作者以自然主义的方式研究科学,特别探讨了科学的社会制约因素,触及人性、社会、理性和知识这些更大的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科学事实的建构做了独到的诠释。本书是科学社会学也是国外社会学研究的前沿领域SSK的经典之作。 以色列著名哲学家约瑟夫·阿伽西曾说:“科学是现代文化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在某些意义上孤立地看待科学也情有可原,但是没有注意到孤立的图景可能歪曲图景本身,这将导致混乱。而被扭曲的图景会产生误导作用。” 的确,在科学研究日益精细化的今天,孤立、片面地看待科学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早已经与这时代格格不入了。因此,法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布鲁诺·拉图尔提出:“我们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开辟一条不同的途径:走近科学,绕过科学家们的说法去熟悉事实的产生,然后,返回自己的家,用一种不属于分析语言的元语言来分析研究者所做的事。总之,重要的是去做所有人类文化学志学者们所做的事,并把人文科学通常的义务论用于科学:使自己熟悉一个领域,并保持独立和距离。”在库恩之后,科学论的视角发生了转换:“我们都关心获得知识的动态过程,更甚关心科学成品的逻辑结构 ”,“要分析科学知识的发展就必须考虑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 ”。当然,在这一被欧洲科学社会学注重的科学“实质性理论 ”(即科学知识过程)的形成过程中,巴黎学派的拉图尔功不可没。原因是:一方面,他把对科学知识的研究从“社会建构 ”转向了“科学实践 ”,提出了“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观”、“黑箱论”、“行动者网络”等一系列科学事实;另一方面,他在科学实践中充分借用了人类学学科独有的“整体观 ”、“参与式观察 ”、“对他者的研究”、“文化相对论”等一系列研究原则和方法,使这些科学事实变得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在欧洲科学哲学研究中掀起了一股“实验室研究风潮”。 -
遭遇发展
《遭遇发展:第三世界的形成与瓦解》是一本颠覆发展理念的著作。作者埃斯科瓦尔在发展领域以专家与学者的身份工作多年,对发展的概念起源、所涉领域、工作方法知之甚详。就此而言,他是发展的“局内人”,但本书是从外在的、审视的、话语的角度重新诠释发展,试图探索前行的另一条通道。 该书质疑了发展,认为发展话语在很大程度上与殖民话语类似,都通过建立某套话语体系,剥夺了其他途径、其他思维方式出现和延伸的可能。该书质疑了发展工作者,他们耗费了巨额资金而民众的痛苦并未得到缓解。该书质疑了发达国家设立的形形色色的发展机构,它们提供的大量贷款,恶化了民众的生存状况,而为外来专家提供了优渥的薪金。就作者来看,对发展主义的抵制无异于一场重获文明尊严的奋争。而该书,也正是这种奋争之一。 这是一本极具震撼力的原创性著作,涵盖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话题。其最大优点在于并不将发展视为解决全球问题的常识性手段,而是一项历史和文化特异的计划。发展是一个陌生事物,它的出现并非自然而然。在关乎发展、现代性话语及全球不平等关系的讨论中,本书将是一本被广泛讨论和引用的主要著作。 ——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on) 北美和欧洲的工业化国家何以在二战后成为亚非拉仿效的榜样?战后的发展话语如何创造了所谓的第三世界?为解答这些问题,阿图罗?埃斯科瓦尔揭示了发展政策如何成为不逊于殖民政策的控制机制,二者产生的作用同样深入而有效。发展机器制造的分类方式强大而有力,形塑了人们的思维,甚至鲜有对它的批判,而与此同时,贫穷和饥饿却普遍存在。但“发展”的根本从未被撼动,直至20世纪80年代,新出现的分析社会现实表征的方法才被用以分析第三世界。在本书中,埃斯科瓦尔采用了这些新方法,对发展话语和实践进行了近乎挑衅的分析,并以讨论后发展时代的其他可能前景作为全书的结尾。 任何有兴趣重新审视既有“发展”观的人,甚至从未质疑过“发展”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经济主义的发展存在固有的问题,西方帝国主义对有悠久传统的文明进行了干预。所有意欲认真思考这两种现象的人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迪。 ——洛德斯·贝内丽亚(Lourdes Benería) 埃斯科瓦尔认识到,对发展主义的抵制无异于一场重获文明尊严的奋争。这些文明已经成为试验对象,接受整套手术之后就会牺牲。它们或被送入博物馆,或被送至大学做解剖分析。对后发展时代进行构想,所代表的不仅是对隐蔽的统治结构进行抵制,也意味着赋予蛮荒世界本应拥有的权力,让其自行设计未来。对于这样一种开放的前景,埃斯科瓦尔似乎愿意冒险一试。 ——阿希斯·南迪(Ashis Nandy) -
灵长类的社会进化
《灵长类的社会进化》从灵长类社会生态学的全新视野解释人类社会进化和家庭出现的过程。世界上现有360余种灵长类,涉及社会进化的各个阶段。其中人类代表了最进化的灵长类,而狐猴、懒猴和眼镜猴等原猴类动物则代表了最初级的灵长类动物。初级的原猴类维持了6500万年前早期灵长类的原型,是灵长类动物的活化石。《灵长类的社会进化》讲述了近年来对这些灵长类动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灵长类社会学知识,有利于读者完整地了解灵长类的社会进化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轨迹。 第一章阐述了人类学者对人类家庭起源的争论和形成家庭的五大条件。第二、三章阐述了灵长类的起源背景和社会行为背景。第四、五章阐述了初期灵长类的社会进化,也就是原猴类从夜行性到昼行性、从单独生活到集群生活的变革。第六章到第十三章阐述了猴子和类人猿的社会进化轨迹,各章以典型的物种为代表描述了每个阶段灵长类社会的特征,包括独自生活(猩猩)、一夫一妻型社会(长臂猿)、母系一夫多妻型社会(长尾叶猴)、父系一夫多妻型社会(大猩猩)、母系多夫多妻型社会(日本猴)、母系重层社会(狮尾狒狒)、父系重层社会(埃及狒狒)、父系多夫多妻型社会(黑猩猩)。根据上述灵长类社会的进化轨迹,第十四章作为《灵长类的社会进化》结语强调了灵长类的社会进化受到系统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归纳了灵长类社会的进化机制,并勾勒了人类社会出现的社会背景。 《灵长类的社会进化》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知识性和可读性强,通俗易懂,既可作为人类学、动物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高级科普读物,供不同领域的相关人士阅读参考。 -
华南的乡村生活
《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全方位地描述了一个乡村村落,记录和分析了凤凰村的人口、经济、政治、教育、婚姻和家庭、宗教信仰和社会控制等,并对凤凰村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的调查,是广东最早的体质人类学的纪录之一。葛学溥自创了核心概念“家族主义”(Familism),他认为“家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所有的行为、标准、思想、观念都产生或围绕着基于血缘聚居团体利益的社会制度。家族是所有价值判断的基础和标准。村落所有的其他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控制、宗教信仰、亲属制度都是围绕家族主义这一核心。 -
斯科特与中国乡村
这本书的内容来自于一次特殊的活动。2007年12月我们邀请了美国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和政治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由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和《社会学研究》编辑部联合组织了一个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的内容就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随后,斯科特教授又在清华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发表了演讲。 全书的结构反映了我们讨论的结构。在最初的设计中,我们曾经计划分作三个专题,这三个专题对应着斯科特的三本已经翻译成中文的著作,分别是《道义经济》、《弱者的武器》和《国家的视角》;但是在讨论中我们发现,表面上清晰的三个主题实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保留了原来的三个部分,但是讨论的内容有许多交叉。 目 录 目录 编者的话/1 研究与对话 第一节农民的道义经济与现代性/2 Section l:Moral economy and modernity of peasantry 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3 Zhe Xiaoye:Cooperation and Non—confrontational Resistance: Tenacious Weapons of the Weak 朱晓阳:黑地?病地?征地:滇池小村的地志与斯科特 进路的问题/40 Zhu Xiaoyan9:Black land,sick land and land acquisition--The topography of a Dianchi village and a critique of Scott’s approach 斯科特等:评论和讨论/92 James C.Scott,et al.:Comments and discussion 第二节农民的抗议和弱者的武器/116 Section 2:Peasant pr0test and weapon of the weak 郭于华: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的讲述/ll7 Guo Yuhua:Narratives of the“Suffering People"as Historical Testimony 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l37 Ying Xin9:“Qi”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China’s Rural Collective Action 斯科特等:评论和讨论/158 James C.Scott,et al.:Comments and discussion 第三节 国家的视角与猫鼠游戏/l73 Section 3:State and Cat-mouse game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 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174 Zhou Feizhou:State Power Retreats From Rural Society:Rural Fee Reform and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Peasant 王晓毅:生态压力下的牧民与国家/224 Wang Xiaoyi:Herders and State under Ecological Pressure 斯科特等:评论和讨论/241 James C.Scott,et al.:Comments and discussion 学术演讲 清华大学演讲/278 国家的视角:观点和批评/279 Perspective of the State:Views and Criticisms 中央民族大学演讲/289 文明缘何难上山/290 Why Civilization can’t Climb hi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