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Cell Phone
Few modern innovations have spread quite so quickly as the cell phone. This technology has transformed communica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have had a dramatic effect in many regions, but perhaps nowhere more than for low-income populations in countries such as Jamaica, where in the last few years many people have moved from no phone to cell phone. This book reveals the central role of communication in helping low-income households cope with poverty. The book traces the impact of the cell phone from personal issues of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to the global concerns of the modern economy and the transnational family. As the technology of social networking, the cell phone has become central to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relationships in areas from religion to love. The Cell Phone presents the first detailed ethnography of the impact of this new technology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ell phone's role in everyday lives. -
花、果、樹的動人故事
國際花卉博覽會正夯,但是,你知道眼前各有風情的花朵 所傾吐的無聲花語嗎?而, 蘋果除了被認為就是亞當與夏娃所嚐的禁果之外 在希臘、挪威、波斯等各地神話中,又有著什麼樣的傳說? 植物不只美麗,更蘊藏數不盡的物語! 人的文化歷史,其實與花草樹木息息相關 它們的美與愁,都被賦予浪漫色彩 近兩百種花、樹、果神話蒐羅成冊 以文字捕捉植物最迷人的萬千風貌 「這本書我忍不住讀了一遍、一遍、又一遍!你一定能享受這些故事及其起源。」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五顆星熱評 -
塘村老人
作者生动描述了塘村老人们的“衰老过程”及其正在经历着的乡村各种变迁的具体情景。在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已经导致出现“过疏化”现象的塘村,老年人必将经历的一系列人生大事均可以成为他们逐渐走向衰老、“成长”为老年人的标志性事件,诸如为儿子操持结婚、分家(包括家屋的代际分配、析产、分灶、户口门牌的区分)、成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成为诞辰寿礼上的寿星、“称粮”(失去劳动力,开始由诸子绝对对等地负担和供养)等,其中分家和称粮最具重要性,前者意味着家庭发展的周期性裂变及其伴生的父辈权威地位的弱化,后者则是社区、家庭和当事人对生理衰老过程的一个最为明 -
人類學家眼中的美國人
媲美《菊花與劍》 風靡四十年的人類學經典! 讓我們一窺讓人又愛又恨的美國人的心靈深處! 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儘管評論家們言之鑿鑿的宣稱「後美國時代」即將來臨,美國的影響力仍然無所不在。Facebook、iphone、ipad、NBA、華爾街、哈佛商學院、好萊塢電影、Google,更不要說民主、人權、法治,這些來自美國的蜜糖仍然帶給我們每一個人關於繁榮與幸福的想像。另一方面,美國又像是一個邪惡帝國,憑著絕對優勢的武力在世界舞台橫行無阻,先斬後奏的擊殺賓拉登,完全無視國際公法。為了填補國內財政赤字亂印鈔票,不惜打亂國際金融秩序。在環境議題上,為了照顧本國大資本家的利益,拒絕簽署種種節能減碳的國際公約。甚至,當代最正直敢言的公共知識份子喬姆斯基多年前即痛批美國為全世界最惡劣的「流氓國家」! 就好像知名的人類學家潘乃德(Ruth Benedict)女士形容日本人又像靜謐的菊花,又像嗜血的武士刀,美國這個國家,一方面在民主、人權、科技、流行文化、產業創新等方面都足為世人的表率,卻又常令人恨得牙癢癢的。美國人,這個似乎我們都很熟習的民族,為何充滿著這麼多的矛盾呢?我們對美國人的好惡喜憎,有多少是基於事實,又有多少來自誤解呢? 更進一步地看,我們可以發現美國文化中許多其他民族難以理解的現象: 常言道「美國是老人的墳場」,美國人好像沒有孝道這一回事。有錢的銀髮族移民到風光明媚的佛羅里達安享晚年,窮的就只能住安養院(有1800萬的美國老人住在這裡)。作子女的一年打一次電話問候媽媽就算是乖孩子了。可是,每次選舉的時候,政治人物無一不高喊「家庭價值」。這些只是虛偽的政客的口號嗎?還是美國人其實也很愛家呢? 美國人熱情、友善,會在慢跑的時候與你打招呼、會為你開門讓路、會在咖啡廳裡與你閒話家常。但,等到你跟他做了十年的朋友,他還是只是這樣對你。「等距交往」的原則讓美國人習慣與相同的方式對待每一個身邊的人。 美國人數學其爛無比,但其實美國人對「量化」有一種難以抗拒的著迷。上從月球到地球的距離、美國國債美中貿易逆差、下至Kobe Bryant在湖人隊主場的得分記錄,美國人頑固的要用五花八門的數字來認識這個世界。當歐洲觀光客來到白宮前的華盛頓紀念碑時,問的是後面的歷史典故,而美國人問的是那根柱子的高度與體積。 美國人的醫療科技水準領先全球,可是不僅看病的花費高的離譜(即使有保險給付,割個盲腸的手術也要十萬台幣),等待看病的時間也是曠日廢時。但即使如此,美國人對歐巴馬政府要推動的健保方案卻似乎不太領情。其實,美國人對身體、疾病、病人的奇特看法,造成了他們在醫療保健問題上難以承受的重擔。 美國人是世界最重視自由與人權的國家,即使焚燒國旗、購買槍枝的權利都受到憲法的保障。但從西部片中威風凜凜的警長以來,美國警察的權力非常之大,以致於警察濫用暴力的事件屢屢發生,而槍枝氾濫的結果是多起重大的校園槍擊事件已奪去許多無辜的寶貴生命。自由與權利、法律與秩序,是什麼樣的原因讓美國人無法在其中尋求平衡呢? 美國人非常相信個體的自主性。他們相信事出必有因,而每一個因都是行動的主體造成的。因此他們重視個人的選擇與行動,強調個人的意見,甚至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改變世界。然而,這種「行動式樂觀主義」(Effort-optimism)在歐洲人看來卻太天真樂觀,而強調集體共識與和諧的日本人看來,又太粗魯莽撞。 如果你想瞭解那些流傳已久的關於美國人的種種迷思與謠言,或是你想知道自由、平等、權利等等這些因美國而流傳全世界的價值是如何在他們的生活中被實踐的,《人類學家眼中的美國人》是你必讀的一本經典之作。本書初版發行於1972年,由心理學家Edward C. Stewart與傳播學者Milton J. Bennett合作編撰,輔推出即廣受學術界與實務界好評,不僅成為研究美國文化與美國人性格的經典人類學作品,更是各國外交、企業、NGO組織在與美國人溝通合作時必備的參考書。從美國人的感官認知、語言習慣等抽象思維結構,到個人、團體、組織、禮儀等社會關係的理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歷史與個體的交織互動、再到他們對競爭、合作、愛情、友情等價值判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美國人》系統性的分析了美國人的一言一行背後的深層動機。無論你是將要出國深造的留學生、赴美談判的商務代表、美加10日遊的旅客、或是剛在午夜的酒吧與金髮帥哥有一場浪漫的邂逅,本書都是幫助你深入瞭解美國人的經典首選。 看完本書之後,你會發現: 別看美國人一副自信滿滿、很罩得住的樣子,那都是裝出來的。其實內心裡他比你還渴望別人的認可與讚美。 下次去美國人家別急著帶禮,否則受寵若驚的他會誤以為你想賄賂他。 遇到公司主管或是指導教授,別拿出東方人那一套,低聲下氣地裝作溫良恭儉讓,他為因為你的過份謙虛而不知所措。 在餐桌上你的美國朋友若是不斷的開你玩笑、向你挑釁,別生氣,那只是他們互相熟習與呈現友誼的方式。 美國文化不允許他們從種族、膚色、宗教、社會地位來衡量他人。也就是說,他不會看到你的黑頭髮與黃皮膚就以為你不為說英文。所以,還是努力一點把英文練好吧! -
人类大百科
《DK人类大百科》涵盖起源、身体、心智、生命周期、社会、文化、民族七大人类学层面。带领读者发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各个面向,包括人如何思考与行动、人体奥妙、生命历程、人类的非凡历史、迷人的现在与惊奇的未来。 《DK人类大百科》收录超过300种以上的民族及语言,带你看塔希提人的火舞、毛利族的战舞。综览全球民俗文化风情,包括北极爱斯基摩人的雪屋、蒙古人的蒙古包、巴西格拉斯嘉年华以及南非的脸部彩绘,文化之丰富,民族风情之迥异,令人咋舌。 《DK人类大百科》带领你认识身体的每个小部位,了解身体如何运作。详细介绍生命中会面临的生老病死,更带你了解犹太人的割礼、日本成人日。翻开此书,超乎想象的人类学所有知识,尽收眼底。 -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出版于1934年,是当时大学文化人类学课程的通用教科书。它扼要介绍了人类学的定义、对象、分科、目的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专门论述了文化人类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学术流派,深入分析了原始物质文化、原始社会组织、原始宗教、原始艺术及原始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对了解和研究文化人类学及原始入生活状况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