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媒文化研究
《传媒文化研究》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理论建设和新领域的开辟,力争做到理论有建树,观点有创新,避免低层次的重复,与一般本科教材相区别。特点之二是不过分拘泥于以往教材的模式,充分考虑研究生读者层次的特点与需要,在展现作者多年来独到的研究成果和心得的同时,力求开放性与引介性,努力为读者开辟一个广阔的学习与研究视野。特点之三是经典理论研究与交叉学科研究兼收并蓄,既有新闻理论、新闻报道、新闻专业主义等经典问题的新演绎,又有传媒文化、媒介批评、传播研究方法、传媒体制比较等交叉领域的新探索。各种媒介技术的发明,往往都是出于方便公众传播的考虑。但这种善意的动机和理想,往往被文化现实击得粉碎。20世纪末的媒介化生存转眼间就进化为数字化生存,然而,人们为“媒介化+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喝彩的掌声尚未停息,却传来“艳照门”近乎灾难性的网络蔓延,冲击着全社会的道德底线。这绝对不是孤立现象,博客、播客、晒客这些新生事物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的发展似乎都朝向公布隐私的方向拓进。私人情境在“媒介化+数字化”的条件下渐渐转化为公共情境的东西,私人空间越来越被挤压到一个可怜的境地。不可否认,这也是传媒文化! -
热风学术 第二辑
《热风学术》坚持一种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努力为当代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学、文化等诸多学科构建一座公共交流的平台,并企望在这种交流中找到当代中国真正的问题所在,从而能给予真正严肃的、认真的、切实的学术回应。 本辑“热风·观察”直接选择了“5·12”大地震带来的社会变化的观察点;“翻译·理论”特别介绍了帕萨·查特吉的思想和文章。《热风学术》期望在各种理论的对话、论战和交流中,能逐渐形成并完善新的理论和研究范式。 【阅读当下-传媒研究】 孙 玮:媒介娱乐化意味着什么——解读当代中国的电视真人秀 张 磊:文化资本的缺乏——对北京城市贫困群体大众传播使用状况的调查 粘运超:媒介如何构建我们的生活——以甲市某房产公司的运营为例 【重返现场】 张炼红:从“地方戏”到“样板戏”:《沙家浜》改编的文化政治 张硕果:解放初期上海电影发行放映初探 【再解读】 吴晓东:贮满记忆的空间形式:阳台与张爱玲小说的意义生产 蔡 翔:“技术革新”和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热风-观察】 王晓明:绵竹县X镇灾情采访录 余 亮:四川地震灾区志愿者素描 罗小茗:红白镇的震后生活 邱雪松:在回到震区的路上 【理论-翻译】 查特吉:政治思想史上作为问题的民族主义 倪伟 译 查特吉:二十一世纪的农业文化 张建琴 译 刘健芝:甘地的思想与实践——与查特吉教授商榷 孙 歌:回应查特吉的演讲 海尔玛•法瑞:寻求新的共享空间 张建琴 译 【编后记】 -
艺术社会学
《艺术社会学》是对艺术社会学研究的全面概述,同时也是该领域一位最重要的专家撰写的学术专著。《艺术社会学》综合艺术社会学中的多种理论模式,并提供了大量经验性的案例,包括艺术社会学研究中极具启发性的的经典案例。这些关于艺术作品的案例研究来自于文化谱系的两端:美的艺术(戏剧、舞蹈、交响乐、歌剧)和流行艺术(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低俗小说、电视剧、情景喜剧、广告)。这些研究和《艺术社会学》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艺术被创造、分配、接受、消费和使用的过程。《艺术社会学》还讨论丁关于艺术作品本身、艺术作品的意义方面新近出现的争议。“从事社会学研究和教学的25年来,这是我记忆中唯——本让我既觉得有趣又收益良多的教科书。亚历山大的(艺术社会学)同时鲜活地展现丁关于文学、音乐、艺术和流行文化的社会学领域最经典和最前沿的研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研究者用社会学的方式研究艺术时所发现的迷人风景,而专业学者可以从中看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正在发生什么。”——艺术/文化社会学研究领域重量级学者安·斯威德勒(Ann Swidler),加州伯克利大学。 -
商品与拜物
自19世纪以来,一个日渐突出的现象是商品化对于审美文化的影响。《商品与拜物:审美文化语境中商品拜物教批判》围绕着对这种影响所做出的理论阐释及其思维模式的梳理与考察,就构成其核心的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存在方式和发展变化做了分析和研究。 -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
《传媒、现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学》通过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理解“现代性”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科技对于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文化意义;汇集了多年以来在媒体和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有关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诸多论争;论述涉及众多学科和理论,包括文化地理学、人类学和人种学、设计研究,文学理论、艺术史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地区研究等。内容颇具创见性、辩证智慧与思考厚度,学术价值极高。 -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主要内容简介:艺术批评与艺术运动总是密不可分,艺术批评的转向在根本上是由艺术运动的发展决定的。以1985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其实也是艺术运动在批评上的反映。20世纪下半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艺术的主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抽象表现主义和极少主义,时间是40年代到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