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时代的文化
当今学术界对线上交流、用户创建内容以及共享媒体等内容依然采取忽视的态度,甚至禁止在媒体以及学校中传播和教授,但数字文化的潜能是应该被重视的。本书在理查德·霍加特的先锋性作品《读写能力的用途》发表五十年之后重塑了对流行文化的理论回应,作者把霍加特的研究拓展到数字媒体范畴。作者对历史和全球环境,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机制进行重新评估,并通过分析各种领域对数字文化的运用来分析潜在的流行生产力,其领域包括创意产业、数字故事、YouTube、新闻以及mediated fasion等。本书鼓励大众参与知识变革,并讲述了当今的青年流行因素如何变成明天的科学方法。一个从娱乐中获得教育以及从流行文化中学习知识的时代已经到来。 -
媒介建构
这本畅销书的第二版采取了一种独一无二的方法来研究大众传播和文化研究,即将媒介--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以及这些媒介与文化、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作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艾伦·渥泰拉、查尔斯·惠特尼和麦格雷戈·怀斯认为:研究大众传播不能与社会机构以及社会生活割裂开来,它们彼此塑造和影响。《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探究了社会生活卷入媒介的不同方式,包括体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诸多方面。 第二版的新增内容: ●增加了新的主题,如媒介全球化、赛博文化的兴起,相对于主流的公司媒介机构,本书考察了所谓的另类媒介。 ●在考察媒介与行为、政治、媒介效果、公众、全球化、组织、意义以及意识形态等诸多元素的关系的时候,本书更新了数据和案例以反映相关的变化。 -
论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如何体现于全球地缘政治的发展方向? 西方主导的文化帝国主义秩序如何破坏全球的就业和生态系统? 美国如何成功实现其在世界大部分范围内的文化统治? 本书是揭示新自由主义形态下的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论著。 本书所选的材料则来自全球各地。这些本土的故事恰当地表明,构建支持他自身的市场、国家与文化正是资本主义逻辑,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形态下的资本主义逻辑。本书中的各个章节不断指出,对非资本主义文化的攻击一直以来都是严酷的、潜藏着危险的、巧妙的、帝国主义的。这些章节还表明这种攻击极其危险,因为它鼓励一种不仅会导致不平等、人类的痛苦与绝望,而且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书中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是文化帝国主义必须在本土层面受到抵制,而且正在本土层面受到抵制。本书为大家提供机会重新评判我们对人类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维度的重视程度,并且重新确定文化在我们理解人类事务时的中心地位。本书从多学科视角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增加了一份杰出的成果。” 本书由来自英国、加拿大、德国、印度、伊朗、菲律宾、日本、斯里兰卡和瑞士九个国家的作者的最新研究论文合集而成。 本论文集包罗万象,为当前的研究、知识以及不断增加的全球政治行为和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它贯穿多个学科。在其中一些学科领域,文化帝国主义尚未得到深入研究。这些论文强调了在西方学院派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针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论争一直持续的重要相关性。更重要的是这些论文还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文化帝国主义、全球权力结构以及当前美国获取全球统治权的努力背后的政治与经济目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不仅如此,本文集中的几个章节同时也表明,从历史起源来说,文化帝国主义不是美国人的创造,它的寿命也可能比当前的美利坚帝国要长得多。 内容简介: 什么是文化帝国主义?在关于美国全球化文化统治的论战中,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者和辩护者新近都做了哪些考据翔实的论述?文化帝国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之间如何产生联系?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还是一个固有的循环过程,包括了许多可能的反向文化流动?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以及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盎格鲁—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是如何在具体的文化机构、文化过程,以及最近的全球地缘政治发展方面显示出来的?这些方面包括:好莱坞电影工业、西方文化强权和媒体工业带来的文化同质化影响;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时期对大众“心灵和头脑”的争夺;新自由主义对人文主义发动的攻击;《服务贸易总协议》达成的贸易自由化和教育商品化;世界银行发起的“良善治理”政体在发展中国家强制推行;还有我们正在似乎不可避免的走向全球生态破坏的局面下体验的人类当今的大灾难。在这本独一无二的文选中这众多问题都得到了及时的回答。 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性思想现在横跨许多学术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分领域。本书内容对此有清楚的反映。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多样化的论文,论及当今的研究、知识、全球政治举措、以及关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争等方面的状况。这19个章节的作者具有不同的兴趣领域和地理背景,他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文化帝国主义和全球权利结构,与隐藏在当今美国试图进行的全球统治背后的政治经济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正如书中几章同时显示的那样,文化帝国主义在历史上当然不是美国的发明,有可能比当今美帝国持续得更为长久。 -
热风学术 第4辑
《热风学术》坚持一种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努力为当代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学、文化等诸多学科构建一座公共交流的平台,并企望在这种交流中找到当代中国真正的问题所在,从而能给予真正严肃的、认真的、切实的学术回应。 -
觀看的方式
◆本書為麥田出版的《觀看的方式》改版書! 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 不過觀看先於言語還有另一種義涵。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 男人行動,女人表現。男人注視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男人注視。 赤裸顯露自身。裸體用於展示。裸體的詛咒是永遠無法赤裸。裸體是一種衣著形式。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強調「形式」和「論點」兩者同樣重要,試圖引發讀者質疑與探究我們是如何觀看繪畫……這無疑將改變讀者觀看圖像的方式。 全書雖以章次為名,但讀者可以隨自己喜好以任何順序閱讀。其中四章由文字和圖像構成,另外三章則只有圖像。由圖像構成的章節,主題分別為觀看女體的方式,以及油畫傳統中的各種矛盾面向,雖然沒有文字,但它們企圖提出的問題並不下於有文字的篇章。在這些圖像篇章裡,作者有時不提供任何相關資料,因為擔心這類資訊可能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干擾圖像正在傳述的意旨。 本書初版於1972年,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為基礎加以延伸,是所有談論藝術的書籍中,最發人深省也最具影響力的經典作品,直到今日,其啟發讀者如何觀看藝術作品的入門地位依然不變。 【專業推薦】 《觀看的方式》是約翰‧伯格有關視覺藝術最具衝擊性的作品,是談論西方藝術主流傳統的社會角色,以及意識形態和科技如何薰陶我們觀看藝術和世界的方式,最簡練又最具挑戰性的代表作品。——英國里茲「三一與諸聖大學學院」傳播學院高級講師Lloyd Spencer 約翰‧伯格擊中了專業藝評家的神祕要害……他是影像的解放者:一旦我們讓畫作直接影響我們,我們就能以更好的位置做出有意義的判斷。——英國藝術評論家Peter Fuller 這本書的影響力十分驚人,它開啟了我們的視野,帶我們進入文化研究的普遍關注領域。——英國作家兼評論家Geoff Dyer,著有《敘述的方式:約翰‧伯格的作品》(Ways of Telling: The Work of John Berger)等書 -
互联网怎么了?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文化的不确定性, 第二章技术之存在, 第三章资本主义的语言学转向, 第四章数字化主体与文化理论, 第五章模拟作者与数字化作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