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的习性
《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主要内容:罗伯特•N.贝拉等著的《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是一本全面介绍美国社会的一般状况、深层结构和运动态势的书。作者通过对美国社会的各层次、各领域、各种典型人物及其思想观点的考察,通过对美国传统的渊源及其沿革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立体画面,从开国元勋的志向到里根政府的作为,从经济结构的演变到宗教含义的转化,从“原始的丰富”到文明的灾难,从苦恼之处到希望之光,无不述及,同时又以“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这条主线贯穿之。 -
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
本书内容包括:女孩与亚文化、亚文化的清算:一种女婿生主义的批评、工人阶级女孩文化、女性主义研究的政治:在对话、文本及行动之间等。 安吉拉·默克罗比的论文集《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被视作英国文化,特别是青年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其中五章是作者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时的研究成果。 在这本写作时间跨度超过三十年的论文集中,默克罗比从许多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英国青年文化问题,其范围涉及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社会学和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而从性别角度切入青年文化,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 -
文化研究方法论
如何“从事”文化研究?有哪些方法可供选择?如何促进研究?研究中的障碍是什么?《文化研究方法论》将把文化研究视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交汇场所,并对其独特性和相关性加以阐明。《文化研究方法论》的撰稿者都是文化研究阵地的领军人物。 对于需要思考科研工作的人,尤其是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人而言,《文化研究方法论》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最重要的是,《文化研究方法论》是针对那些正在或者准备从事文化研究工作的学生而、编的,它强调了认真思考研究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并对其进行规划的重要性,同时又与那种只是只言片语地对研究方法进行概要式介绍的一般的方法论截然不同。总之,《文化研究方法论》内容翔实而又确切,在文化研究的科研领域,它不仅体现着学术的勇气,而且有着良好的实用价值。 -
中国的疼痛
《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20世纪初期的部分中国精英与西方社会、西方国家有文化和价值认同上的联系,可是在血缘和社会组织上,他们又只能属于中国社会。这种文化认同与民族身份的矛盾,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分裂。 然而,正是这一代精英人物迅速成为引导中国文化前途的文化领袖,他们所提出的文化战略及其所选择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在时势与政治的促逼下,不断地被单一化并被推向极端,成为日后中国社会的正统和主流;同时,激烈的社会形态转换与不断革命则使中国基层社会及其所赖以生存的文化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和扫荡。 中国基层人群由此而承受的被撕裂的疼痛,并不比精英人物少一些。 一部分精英人物率先体验到的精神分裂,外化为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分裂和社会分裂,中国社会因此而遭遇着广泛的撕裂与疼痛。 当今中国社会日益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和价值认同危机,就是这种疼痛的升级版。 摩罗所著的《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深切感受着民族之疼痛的中国人不能不读的一本书!认真思考着民族之未来的中国人不能不关注的问题。 -
中國宅宅的憂鬱
我超討厭日本,但超愛御宅文化! 這是怎麼樣的一種心態!?且看中國宅宅的”小日本”情結! 因父母工作的緣故,我來到北京,從中學到大學,上的都是中國人就讀的當地學校。由於,「日本人的小孩」在中國會被欺負,所以我的中學生活很不好過,以致於忽略了,90年代後半,日本的動漫畫、電玩,在中國變得十分興盛。當時,關於日本御宅主題的資訊十分有限。一般高中生的情報來源,只有香港或台灣翻譯雜誌的盜版刊物。對他們來說,我這種大量持有日本御宅主題相關資料的人,是很難得的。 日本與中國,都一樣使用漢字,也互有文化影響。因此,和看似毫無相關的外國相比,卻又習慣彼此「覺得知道、理解」。但畢竟對方是外國,文化也不同,基本上有差異,所以有很多地方難以理解。因交通、消息傳達方法的發展及交流活動,比起以前,中國和日本的距離變得更近。現在,不是要從共同點開始以「覺得可以理解」、「可以理解並讓對方理解」的想法相處,而是該以「不知道」、「無法理解」為前提,再尋找可以「傳達」的方法,才比較實際。而我在與「不知道」、「無法理解」的中國人相處時,覺得御宅梗是比較容易傳達的。因此,雖然我不知道本書在理解中國方面是否能派上用場,但如果能成為日本讀者和中國交流的話題,我就很高興了。 -
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
《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材料丰富,观点新颖,分析细腻,可读性强,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立足于大众媒介本身的发展变化,《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在现代性与意识形态两个层面,深入思考了电子书写、博客写作、文学阅读、书信短信、红色经典、百家讲坛等问题。把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置于近三十年的时间维度上,考察其演变轨迹、分析其前因后果、思考其利弊得失,让《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呈现出一种历史眼光,而对一些媒介现象、事件、征候、个案的探究,又让《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呈现出一种微观研究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