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個紐約
-
小地方,大论题
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需要人类学视野,越来越急迫地关怀世界议题的中国社会科学需要人类学视野。有鉴于此,我们把编译这套丛书既作为一项专业工作,也作为一项社会使命来操持。 这套丛书与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人类学名著丛书”是姊妹关系,都是想做基础性的学术工作。那套书主要翻译人类学大家的原创性代表作,尤其是经典的民族志;这套书定位于介绍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知识,例如人类学的概论、多国的学术发展史、名家生平与学术的评介、人类学的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我们相信人类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我们这个译丛要做的是着眼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来介绍人类学的基础性知识。若希望人类学在中国发挥基础性学科的作用,目前中国的人类学同仁还要坚持从基本工作着手。 人类学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这虽然在学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是一个常识并已经落实在教育与科研的体制上,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需要证明的观念,更不要说相应的制度设计还只是停留在少数学者的呼吁中。指出发达国家的学科设置事实也许是不够的,我们还可能需要很专业的证明。不过,我们在此只能略做申论。 -
诸神的起源(第一卷)
《诸神的起源(第1卷):华夏上古日神与母神崇拜》的目的是,以研究中国上古太阳神崇拜的问题为主纲,初步地,但也力求系统地探求和追溯中国原始神话、宗教以及一些基本哲学观念的起源。 -
商业文化礼赞
no -
香港·文化·研究
這本文集的文章,有幾個共同的基調: ˙ 平民生活是焦點 ˙ 跨學科 ˙ 強調人文的科學 本文集的作者在以上提出的三個共同基調上,開展了各種細緻的研究,由歷史到現狀,既貼身也宏觀,講社會條件,也談庶民心事。文章反映了香港文化與社會多方面有趣又複雜的發展。它們指出香港在許多方面經歷了一個急劇現代化社會普遍面對的壓力和機會。它們同時肯定香港社會發展的軌跡,對本土文化有一種很特殊的、整體的規範。它令香港存在?種種可能在亞洲地區以至全球各地皆屬獨一無二的文化境況。要確切分析香港文化,就不能不了解這個軌跡、這些規範和特殊的境況。 本書編者: 吳俊雄 (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馬傑偉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呂大樂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書內文章所涵蓋的範圍都是適時而重要,充分展現了研究者對於文化研究的觸覺。本書肯定有助讀者了解香港文化的動態及應用,亦對本土文化研究作為一項學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範例,以及進一步追尋的線索。」- 馬家輝 (引至香港大學出版社網站) -
關鍵詞200
目前國內在文學和文化理論的討論與研究上,經常都是囫圇吞棗,對於許多用語在不同學門的特殊用法不甚了解。當前流行的跨科技研究,也經常將出自不同學門與背景的觀念冒然混用,這種作法,其實首先會遭遇到的,是學門自身的盲點與習以為常的假設,因此,對於來自其他學門的概念,往往只是輕鬆且不加細思的加以挪用,而且沒能進一步深究其理論意涵,因此,在目前的理論熱中,對術語的運用經常會出現膚淺、空洞、抽象的情況。這本書,希望對初學者在整理自身的觀念和釐清理論的思考脈絡時,能提供些許的幫助,將重心放在某些重要的理論辭彙上,針對篇幅的限制、常用術語的出現頻率,以及對這些辭彙的熟悉度加以考量。比起教育部的英文字1000,《關鍵200》所選是更加實用、常見且具文化知識脈絡的重要批評概念。 這兩百個辭彙分別按字母的順序予以精簡,在篇幅上,除了某些特定的辭彙篇幅較長之外,盡量都濃縮在七百字至一千字間,甚至有些辭彙的解說還不到五百字;為了便利讀者進一步的研討,在每一個辭彙的界定之後,均附上簡單而又基本的書目。 由於市面上已有相當多的文學批評辭彙或文化、電影、傳播、哲學、歷史研究等多面的辭典,對各個文藝或歷史時期、運動思想家及其理念加以提供詳盡解說,本書只選擇目前在文學與批評研究中不斷被運用而且在不少面向上仍待闡發的辭彙,去整理其發展起源、脈絡及趨勢,藉此勾勒出每一辭彙所蘊含的涵意與方法,同時盡可能放入台灣歷史、文化的脈絡中,去演繹其理論與實踐?發途徑。 作者簡介: 廖炳惠,台灣雲林人,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著有:《另類現代》(允晨,2001)《回顧現代》(麥田,1994)《里柯》(東大,1993)《形式與意識型態》(聯經,1990)《解構批評論集》(三民,1985)英文期刊論文散見:boundary2、Cultuaral Critique、Musical Quarterly、Postcolonial Studies、Public Culture、Tamkang Review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