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
本书从跨文化的视角对人类的旅行活动做学理上的探讨。全书分为七章:旅行的跨文化解读,旅游的文化透视,行游的概念反思,行游,文化转化与价值变迁,神游的诠释与文学想象,神游的科技想像,神游的梦幻与想像。本书在梳理钩沉大量的中外文献尤其是关于旅行方面的各种著作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将得点放在探讨中国施行的文化传统和旅行概念的厘定,并给予现代的新的诠释,强调对中国与西方施行的前现代文化传统的跨文化与跨学科分析。全书资料引证丰富,论述新见迭出,是一部有创建性的著作。 -
文化转向
-
詞中物
每個人對流行曲都有不同要求,有人聽歌時會以旋律為先,有人則會先留意歌詞。究竟歌詞在流行曲中重要嗎?流行歌詞是文學作品嗎?可以像林夕所說般放進教科書嗎? 多年來致力研究香港流行歌詞,曾出版《香港流行歌詞研究──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香港三聯,1999)的朱耀偉贊同流行歌詞可以是好的文學作品,但他認為流行歌詞如要在文學史上佔一席位,最重要還是在既存機制中作相關研究。 在新作《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中,朱耀偉按歷史、填詞人、文本分析、社科等不同角度闡釋香港流行歌詞,以多元化的知識引導讀者立體地捉摸「香港流行歌詞」的輪廓,也對香港詞壇的現象作出分析。作者帶出了多個有趣的主題,作者帶出了多個有趣的主題,包括詞人對歌詞究竟有多少主導權、對追星族的探討、論填詞人的文字實驗、卡拉OK對樂壇的影響、流行曲的廣告功能、自虐式情歌流行等等,可供大家繼續討論。 本書不僅適合一般樂迷,同時也適合中學師生作輔助參考和討論。 -
文化的視覺系統Ⅱ: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
東、西方視覺文化理論的深入研究與精采對話! 什麼樣的影像是不可接受、怵目驚心、引發鄙視嫌惡甚至嘔吐之感的卑賤影像? 什麼樣的影像是賞心悅目、心嚮往之,甚至是膜拜仿效的崇高對象? 影像牽連了好與壞、美與醜、悅目與刺眼等屬於價值系統的美感經驗。這些視覺上的層級區分、安定或是排除,其實已經受制於較大的歷史文化脈絡之召喚和辨認過程。因此,影像所牽扯的,無論是帝國、亞洲、主體的問題,或是大眾文化與日常生活的面向,如同複雜的檔案系統,必然涉及有關意識形態以及族群、階級、性別、國家之權力位置的問題。 一場匯集東、西方國際專家學者的學術激辯,在全球化的文化差異中尋找可見的主體性: Amie Parry、Homi K. Bhabha、Jon D. Solomon、Kaja Silverman、Meaghan Morris、Nancy Armstrong、Naoki Sakai、Rey Chow、丁乃非、代顯梅、朱惠足、吳雅鳳、李秀娟、林文淇、林志瑋、林秀玲、林建國、邱貴芬、張小虹、郭家珍、陳怜縈、陳奕麟、陳衍秀、單德興、賀淑瑋、馮品佳、楊芳枝、葉德宣、廖咸浩、廖炳惠、廖朝陽、劉紀蕙、潘昱均、蔣淑貞、蔡秀枝、蔡明發。 -
文化的視覺系統Ⅰ:帝國─亞洲─主體性
東、西方視覺文化理論的深入研究與精采對話! 什麼樣的影像是不可接受、怵目驚心、引發鄙視嫌惡甚至嘔吐之感的卑賤影像? 什麼樣的影像是賞心悅目、心嚮往之,甚至是膜拜仿效的崇高對象? 影像牽連了好與壞、美與醜、悅目與刺眼等屬於價值系統的美感經驗。這些視覺上的層級區分、安定或是排除,其實已經受制於較大的歷史文化脈絡之召喚和辨認過程。因此,影像所牽扯的,無論是帝國、亞洲、主體的問題,或是大眾文化與日常生活的面向,如同複雜的檔案系統,必然涉及有關意識形態以及族群、階級、性別、國家之權力位置的問題。 一場匯集東、西方國際專家學者的學術激辯,在全球化的文化差異中尋找可見的主體性: Amie Parry、Homi K. Bhabha、Jon D. Solomon、Kaja Silverman、Meaghan Morris、Nancy Armstrong、Naoki Sakai、Rey Chow、丁乃非、代顯梅、朱惠足、吳雅鳳、李秀娟、林文淇、林志瑋、林秀玲、林建國、邱貴芬、張小虹、郭家珍、陳怜縈、陳奕麟、陳衍秀、單德興、賀淑瑋、馮品佳、楊芳枝、葉德宣、廖咸浩、廖炳惠、廖朝陽、劉紀蕙、潘昱均、蔣淑貞、蔡秀枝、蔡明發。 -
嗅覺記憶:我的七十年代
從催淚彈味、污水味、公廁及汗臭味,重現一幕幕為社會公義而抗爭的歷程,足與新一浪社會運動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