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髹饰录图说
《髹饰录》是我国古代唯一传艺的漆器工艺著作。《髹饰录图说》以二十世纪各地流传的漆器工艺解说髹饰录,冠以总论,译以白话,加以补说,以图析文,以注释文。正文紧扣髹饰工艺,立足浅显实用,以便漆工和学子用作工具书,同时可资学者参考;注释侧重于校勘版本,校核引文,主要面向学者,同时可漆工和学子参考。全书附工具、设备、操作流程图106幅,不同装饰工艺的漆器作品照并图案、名款等136幅,蒹葭堂钞本书影9幅。书末附漆工本语索引和参考文献,故本书又兼漆艺词典之功用。出版意在于,将《髹饰录》普及到学者案头和漆器工人,设计艺术学、艺术学、建筑学学子手中,有抢救传统工艺和延续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
武器事典
《武器事典》是一本介绍古代到近代之间各种兵器的书。由于篇幅的关系,不可能介绍全部的武器,因此精选了六百种进行解说,介绍的内容也限定在“武器”这个范畴内。各个分类中介绍的所有“武器”,在该分类中以英文字母A~Z的顺序排列。至于武器名称,若是中国的武器,就以中国的汉字表记,并附上汉语拼音。而日本的武器也以汉字表记,并附上读法。其他国家。(如西方或南亚)的武器则一律以适当中文译名表示,并附上原文,尽可能用当地语言的念法来表示。如果想找的武器不知属于哪个分类的话,请参考附于书末的索引。 -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1 织染卷
《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织染卷》所收各类艺术名品,以国内、境内公、私所藏为主,国外、境外藏品中最重要的名品具有代表性的,也酌量收入。至於近期最新发现以及最近出土的,由於编辑印刷工序关系未及补充,俱有待於续编工作。 这部巨着成书,我们虽然足以自慰,但从中华文化中美术类的全部来说,还有很大的距离,希望木书的读者,尤其是在世界的广大专家,能把它看成是中华文化中美术部分的扼要介绍,才较符合实际。现在我们全体工作人员共同敬愿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的《中国纺织服饰全集》分织染卷一册、刺肃卷一册、历代服饰卷两册、少数民族服饰卷两册。选录范围:前四册包括商、西 周、旧中国、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各代的织染、刺肃、服饰,后两册包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 凡具有美术价值、纹样比较完整的国内考古发掘品和传世品、均予精选收录。同时价量照顾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品种和纹样形式。 选录的藏品,前四册按时代顺序、品种、纹样形式编排;后两册按地区、民族编排。 每册卷首载相应的专着,人微言轻概述。每幅藏品均附说明,以供研究者参考。 -
云髻凤钗
《云髻凤钗: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讲述了:女子的满头乌发隐含着女性自身的骄傲,它是青春年华的代表,爱情的梦想,牵系着许多文化上的深厚意蕴。东方女性的一头长发,如春云一般舒展,如飞瀑一般荡漾,可以挽结成数百种发髻形状:高耸的高髻,玲珑的环髻,小巧的圆鬏,轻盈的蝉鬓……女子用香油、用花液来滋润它,保护它,用金银、珠翠、鲜花、丝罗来装扮它。一头长发,相伴女子一生一世,述说着女子的多少心事?!笔者搜集了一些古代发型发饰资料,参考前辈学者的著作,编成这本可读性强的普及读物,为您解读那些蕴藏在女子发式中的故事! -
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
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伴随着生产水平、经济基础、物质文明、社会习俗与审美观念而同步进展。因此,对人类衣冠服饰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一些侧面情况,增加我们的历史知识。 这些记载,给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衣冠服饰制的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和例证。专志记述虽然十分详细,但和出土的石刻、壁画实物校核,却尚有许多不尽相符之处。究其原因,大凡有二:第一,文献记载的冠服制,多是统治阶级朝会、燕享、郊天、祀地等礼仪的服用制度,而石刻、壁画所反映的则多是平时燕居生活和奴隶劳动的情况;第二,后朝人修前朝历史,其时间相隔,或有数百年,中历战乱,资料多有散佚,征集难于周备,加上墓葬实物尚未出土,对于某些服物的认识或有借助想象或推测,以至于难以准确。例如,依史志记载,汉代梁冠和爵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理而论,帝王冠帽必当九梁,但从东汉石刻、壁画所反映的形象资料看,则一般只一梁至三梁。叉据《舆服志》所载,幅中裹头(即平巾帻)是西汉王莽因头秃无发才开始应用的,怛从出土的商代玉雕分析,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有巾裹之制,其间相去千余年。大量的出土文物,纠正了史志记载的不实,所以,我们在叙述历代冠服的具体形制时,尽量参照出土实物及形象资料,若遇实物和图像与文献记载不尽一致者,则或是同时并叙,指明是非;或径从宴物,略加说明。本书的插图。除了可以增强我们的感性知识外,有时还可以作为判断是非的根据之一。衣冠服饰,古今不同制,其中比较重要的区别,大概有两方面:第一,古服上衣下裳,今服则衣裳连称,而裳名转废;第二,古时服装(尤其是上层阶级)都极宽博,只有军士服装较窄小,今天则除了僧衣道服还存古制外,其他服装均尚紧窄称体,并讲究线条美。所以,古今服物名同而形制迥异,例如袍、衫、裙、裤,以至鞋、袜、冠帽等,古今皆同名,而且是人们生活中习见、习闻、习用的东西,但若以今名考之古制,则大异其趣。因此,必须分别考其由来,述其沿革。在书中,凡是古今通用的服名,则多在刨制的朝代加以详叙,或阐明其沿革关系,以使读者对该服物有较完整的概念。古人的装饰物,千奇百怪,诸如首饰、颈饰、手饰、衣饰以及面饰胭脂粉黛等等,名目繁多,品类不一,形制各异,我们只选择较重要的,或能代表该朝特征的,或多数朝代袭用不革的,或古今同制为人们所习见、习闻、习用的,或诗、文、词、赋多所提及的进行介绍,其他就不能一一述及了。各朝冠服制度的改革和服物的更新,与丝棉生产的发展和织染技术的提高都有密切的关系。本书每章都用一些篇幅叙述该朝统治者如何重视、提倡和鼓励丝棉生产的情况,作为冠服制度改革和更新的物质依据。本书的编写内容,除了采用史部文献、出土文物和历代笔记的有关记载之外,还参考、吸取了当代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和资料,特此说明。 -
古代刑具史话
古代刑具,令人闻之森冷,望而生畏,甚至被视为不祥之物,不知是命运使然抑或一念之差,我与这不讨人喜欢又毫无魅力可言的东西纠缠了几十年,作为传统法律文化的劣性遗产,古代刑具的收藏、研究与整理非常冷僻寂寞。在冷遇和不理争中起步,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让人们通过古代刑具的实物来了解人类社会是如何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是多源头的综合体,古代刑具文化是这个综合体中的一个怪异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