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光摄影解析
《风光摄影解析:塞罕坝》内容简介:2004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塞罕坝——解读风光摄影》画册,承蒙大家的厚爱,画册当年销售一空。今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决定以《塞罕坝》画册为蓝本出版一本风光的图文书,并改名《风光摄影解析》,我深知这是对我的大力支持和关爱,我惟有倍加珍爱大家的这份感情,更加努力地去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回报大家的关爱。 -
摄影师之眼
《摄影师之眼》以约翰·萨考斯基在1964年的同名展览为基础,探究了照片的呈现是什么以及为何如此。它关注摄影风格和摄影传统,关注现今的摄影师对作品创作中种种可能性的意识。书中汇集了令人耳熟能详的摄影大师和 无名摄影师的作品,为我们勾勒出摄影的创造性视觉语言,揭示了此媒介惊人宽泛的潜力。所有照片归入五章中,每一章都从一个特定的方面考察了那些强加于摄影艺术家身上的选择:物本身、细节、时间、边框与有利位置。 -
銀鹽熱
*本書封面以感溫油墨印刷,用手觸摸即變色,溫度將決定你所看到的。 當人們開始使用數位相機,也就是拋棄了底片、暗房等主導傳統攝影的銀鹽系統。這時候其實有一個巨大的認識論斷裂在背後產生。對本書作者來說,傳統相機的光學暗房腹腔被取消,數位相機作得輕薄短小,這過程如同失去子宮,如同聖母瑪麗亞般的無孕生子;但弔詭地是,生產過程從我們眼前消失,竟然反而是讓圖像的神聖性消逝。 在這個轉換變遷的時刻,四週滿佈銀鹽的焦慮。作者要轉身面對這些焦慮,追溯影像在台灣歷史中所呈現出來的意義,更要深究銀鹽系統的深度意涵。因為,雖然銀鹽系統支配了攝影歷史近百年,但幾乎沒有任何一本攝影史,專門討論底片的關鍵意義。底片一直都頂多是屬於攝影科技史的細節,無法對影像思維或攝影美學有任何影響。 作者這幾年的努力便是挖出這些攝影的深度面向。不單是純粹符號學的解讀,而是將攝影機具、底片發展與歷史、政治與經濟放在一起討論,除了找出底片造成的認識論斷裂,更利用豐富精彩的台灣攝影資料,將之擴展成台灣主體的全面問題。 於是在本書中可以看到民政廳長楊肇嘉當年登新高山(今玉山)的攝影相片、相簿,以及他使用的各種高級攝影相機,也能看到美麗島事件期間,藏匿在X光片盤中的各式珍貴底片。從這些細節的分析,讓我們一睹曾未見過的台灣歷史面貌。 本書作者曾在阮義忠先生訪談所著的《攝影美學七問》負責其中「五問」的回答者,訪談內容對海內外都產生深遠的影響,不但讓該書持續再版,也在中國大陸發行,引起熱烈迴響。在其上一本著作《憂鬱文件》中關於《明室》一書的深度書評,也成為理解羅蘭‧巴特的經典文獻。 本書集結作者近十年出版的攝影評論,延續跨越美學、社會史的書寫風格,為台灣讀者帶來最震撼的影像思考。 -
摄影构图与色彩设计
《摄影构图与色彩设计》是一本深入阐述摄影构图与色彩设计原理及表现技巧的图书。众所周知,仅仅掌握摄影技术知识,并不足以创作出优秀的照片,因为决定照片质量与表现力的关键是图像的内容与组织方法。《摄影构图与色彩设计》通过600余幅照片和近200个示意图,深入阐释了摄影中点、线、形状、色彩、对比度、构图、设计等概念,以及如何使用相关技术提升照片的表现力。无论是摄影爱好者还是专业摄影师,抑或其他视觉艺术的实践者与评论者,《摄影构图与色彩设计》都将成为非常宝贵的参考。 -
摄影艺术论
这是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著作。作者超越了理论研究的传统写作方式来写这部《摄影艺术论》,他并非系统地去发掘、阐述摄影理论,或按照时间顺序去叙述西方或中国的摄影艺术发展及其特点,而是透过作者自己对摄影艺术的理解,以及透过将其与不同门类艺术(如绘画、影视)的比较,透过对大量资料(包括对摄影家及摄影作品)的叙述,阐明摄影这门艺术的属性及其特点。摄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和界定,比如,在工业化社会,摄影成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标志,是现代体验的主要成分;在20世纪,知识与权力、宏大叙事与对宏大叙事的质疑在学术界成为热门话题,此时的摄影也成为人们了解知识与话语争斗的图像;而在文化工业中,摄影则成为人们了解娱乐、广告所产生的符号文化商品及其体验方式。作者还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解读,叙述了作为摄影图像的发展及其转变过程。在书中,作者以相当的篇幅,借助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将中国摄影置于历史中进行观察和描述,继而分析归纳。书中资料丰富翔实、鲜为人知;生动、富于见证的“图像”跃然纸上。加上作者的文字明快、妙笔生花,读来十分吸引人。对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摄影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客观、真实,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社会影像。 -
西方摄影文论选
本套书具有前沿意识和高科技含量的摄影专业系列教材融知识性、科学性、时代性、资料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内容涵盖了摄影专业知识的方方面面。本书包括:1859年的沙龙:现代公众与摄影术、摄影小史、摄影百年祭、照片:没有围墙的妓院、论摄影的性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