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词史论
《唐宋词史论》内容简介:王兆鹏“流变论”的精髓,是他所创用的“代群分期”理论和方法。关于宋词流变的过程,历代词话家少有具体明晰的叙述。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宋词分期提出的意见都没有遵循最基本的历史原则,没有完全顾及作家的时代先后,词史的发展有时被割裂、颠倒,难以完整地把握词人个体和群体的心态、词境、词风的变化。而著者认为,“历史活动的中心是活动的主体——人,文学历史活动的中心自然是创作主体——作家。”从这一认知出发,著者主张宋词分期应以作家群体为中心,以词人的生活年代、创作年代为依据,将同一年龄组(同一世代)、生活和创作又基本同时的词人划分为一个代群。以此为准,则两宋三百余年的词史,先后共出现过六代词人群体,宋词的发展也相应地经历了六个阶段。王兆鹏这一崭新的“代群分期论”,跳出了近世研究者因用一元的、单向的思维方式去考察多元、多维的古代词史而陷入的历史误区。 此书上篇的第二个理论闪光点,是“定量分析”的成功试验。“定位论”一章,首先运用“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对宋代词人历史地位进行了量化的、动态的考察。接下来,此章即用同一方法探测宋词繁荣昌盛的“量化”标志,从“词作倍增”、“词调大备”、“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四个方面来证实和描绘了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的繁荣昌盛面貌。再次,此章又用定量分析考察“名词”与“和词”的关系,证实了名家名作在文学史上有相当的地位和影响。 此书上篇的第三个理论闪光点,是著名的“范式论”。十年前,著者就借鉴过西方科学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的“范式”理论来进行词学批评与研究,将一部唐宋词史总结为“花间范式”、“东坡范式”和“清真范式”这三大抒情范式的产生、发展与更迭的历史。于今,此书特设专章对于在古典文学和词学中运用“范式批评”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层面的系统探讨,并以东坡词和易安词为示例,证实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看出,著者在范式批评上的理论思考正在深入和趋向成熟。 -
词话丛编(全五册)
词话丛编(1-6册),ISBN:9787101007633,作者:唐圭璋编 -
词学概说
本书是一部知识性作品。除了词的写作和欣赏方面的知识不属本书讨论范围,没有涉及,其余有关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在本书里几乎都谈到了。其中还以较多的篇幅介绍词的格律。由于词律和诗律有密切关系,所以附带也扼要地介绍了诗的格律。而词韵和诗韵也有密切关系,因而在本书中也简要地介绍了诗韵。但是本书不是为了教人作词而写的。作词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除了需要懂得词的格律,还要具备相当的古汉语知识和历史知识,也要懂得写诗词的特殊修辞方式。这三者缺一不可。可是这三项条件中的任何一项,都木是轻易能够掌握的。所以,在没有具备这三项条件以前,最好不要写旧体诗词,以免浪费精力。 词这种文学体裁是前人创造的,而从事词的研究工作,所研究的对象都是前代词人及其作品。基于这个原因,所以本书所举的词例,都是前人的作品,其中包括从唐代到清李的作品,主要是宋代作品。前人的作品中,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内容虽有比较健康的,但多数是抒写个人的得失,或是茶余酒后、春花秋月的无聊吟咏,缺少社会意义;许多作品还夹杂糟粕。本书为了举例的需要,虽然尽可能选取较有思想内容的作品,但其中也不免有情调不健康的作品。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引用了前人研究词学得出的比较合理的论断。书中另有一部分论点,不敢苟同前人的说法,而是个人的见解。书中也引用了经过前人整理的一些资料。 -
词品
本书分为六卷,明杨慎著。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殿试第一,官至翰林学士,嘉靖三年因争大礼廷杖遣戍云南永昌卫。杨慎此著正文共304则,可谓宋代以来词论首部巨著。书中所论,多为唐宋词,或理论,或鉴赏,或考证。其论填词,穷本溯源,直至梁陈隋六朝,为前人所未及。升庵博识,颇有佚篇断句,赖此以存,如宋梁山领袖宋江之《念奴娇》一词,即未见于他书。但由于作者远戍西南,落笔多凭强记,故难免讹误。此次出版,则对此多加以校订。 -
词与文类研究
本书的观念架构系以诗体的发展为主,所标举的文体研究系建立在两个基设之上:其一,诗体的演进乃时代新美学与文化观的反应;第二,诗体的根本意义植基于其恒动的演化史上。本书重点在处理词史早期大约二百五十年的时间范畴希望能借此彰显词独特的结构原则。本书的骨干围绕词的两个层面撑起。首先,就词的整体性而言,我们必须从其独特的形式(如平仄与分片的原则),从其结构(亦即构词方式),或从其功能(如主、客体的关系)来分析。其次,追踪分析文类发展的历时性面向,从“史”的观点追索历代大词家之间的联系。 “词”是通俗文学直接瀹启下的产物,在发展成“体”之前,乃为通俗曲词或娱众佳音。而词人不断把通俗曲词化为文人词的努力,在词体的发展史上亦辙迹分明。本书第一章主要论点在此。 接下来研究了五位大词家,都是词史早期的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李煜、柳永与苏轼,从中窥见词的发展过程。 -
词体构成
《词体构成》内容简介:“上编”,六篇,与原先目录相差不大,其实删改不小。《律旬》上下两篇《句律》、《句格》。“句”是“文”的基本结构单位,“律句”是格律韵文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格律韵文的基础,所以,虽篇幅很大,可有11万字,删了不少例子,内容未减。 《一字领——兼说词体句式无所谓“句法”》,按性质,实际是律词的律句的“附篇”。但是,因为不知“一字领”而误读的太普遍了,故作为一个问题提出 ,写成单篇。而性质差不多,重要性比较低的《衬字》篇就不收了。 《韵断》篇,花的时间最多,变动最大。韵文之有“韵断”(包括“大韵”、“小韵”),这个概念很早就自然地有了,什么时候都记不得了。所以,做的是“韵断的结构类别分析及韵断如何组成章、篇”等。但是,学界似乎还没有提出过“韵断”(对“均”的释说似亦欠准确),所以,这次补写了“什么是‘韵断’”的内容。合在一起,篇幅很大,结果把原先的基本上全删了,新写的部分倒成了篇了。 《换头与易尾》,最早,是三段笔记:一是对“词话”中的“换头”的辩说;一是慢调中的“换头”的意义;一是关于“易尾”。2004年发表时已合成一篇。 《词调三类:令、破、慢——释“均(韵断)”》原先繁稿中有“令、破、慢三类内的不同结构组合及相互的衍化”,没有用上,基本上是单篇发表时节稿的样子。 “下编”,收了五篇。 《“词”之为“词”在其律——关于律词起源的讨论》,是正式提出“律词”概念的文字,似有点影响,故收入。 《“和声”辨说》,从一个方面可以反映出“曲子”演化为“律词”的情况。 《板.拍.眼——节奏一板拍一句乐》,释述“词唱”的“节奏”和“拍”,以正用后世“板眼”释说“词唱”节奏节拍之误。 《犯》,是独立的一篇。把它收入的原因:一、它很短小,不占多少篇幅;二、想通过对“犯”的正误,说明“读书求死”的必要;三、“律”、“音”、“调”,其根本于物理;然而,在古代,每受哲理思想所制约。《词体构成》说不到这些方面,这个小篇则可略有反映。因上三点,收入此篇。 《律词之唱,“歌永言”的演化——将“词”视为“隋唐燕乐”的“音乐文学”,是20世纪词学研究中的一个根本性大失误》,是对“词是‘以诗从乐’的‘音乐文学’”的正面辩说,篇幅很大,全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