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世纪形而上学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它不仅是自身而存在,而且为时代精神而存在。哲学家不仅为同时代人而工作,而且为子孙后代而工作。然而,哲学始终是在回顾、反省和诠释自身的历史成长起来的。哲学史既是哲学的回忆,又是哲学的自觉,它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人的自我理解和觉知。对精神力量的信赖、对普遍问题的兴趣、对自己时代的精神状况的不满和忧思常常是促使我们当代人关注17世纪哲学著述的重要因素。17世纪形而上学家兹荫于先贤圣哲,受益于同代文心,泽惠于千秋文明。他们的奇思妙想、智识慧见与他们的理论谬误一同存在并且汇入了近代思想的潮流,影响着当代人的哲学观念和历史态度。从表面上看,是一部17世纪形而上学史仿佛只是在某种哲学史观的指导下对“近去的哲学”进行清点和展览。实质上,我们以什么样的观点去再现和解释历史的哲学,我们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现有的哲学本身。 -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这本以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为主题的小书源于作者当年的博士论文,彼时为探寻《形而上学》文本本身的内在逻辑而作,如今已成为法国亚里士多德研究的典范,其主要目标是“从亚里士多德言明的特征出发,对各卷的研究对象进行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在研究层面,它结束耶格尔的“发生法”长久以来对亚里士多德研究范式的决定性影响,开辟出对统一理论的解释;二、在哲学教学层面,它提供了一个可以迅速进入《形而上学》文义的全景式结构。 -
形而上学论
关于形而上学的书有很多,但是以形而上学为题的书却没有那么多。首先,我在这里主要想做的既不是阐发我个人的形而上学观点,也不是批判他人的形而上学观点;而是要解释形而上学是什么,为什么形而上学对于知识的健全和进步是必要的以及如何探讨形而上学。其次,我打算清除某些关于形而上学的错误概念,那些错误的概念会导致这样的结论,即形而上学是那些流氓和傻瓜所杜撰的思想的死胡同,许多世纪以来将人们的智慧引向毁灭。最后,我将给读者提供一些形而上学本身的例子,这是为了表明如果在最初的章节中所确定的原则被看做是合理的,形而上学的研究又是如何构造起来的。 这些例子几乎占了本书的一半;但是它们不要被看做是本书的主体,而要被看做是一种或一组附录,可能正如笛卡儿对他本人的一本书的相应的特点所说的那样, specimina philosophande [哲学化的例证]。其中之一,率因果性的那一部分,已经以不同的形式在本年度的亚里士多德学会的学报上发表了。 -
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科学源流译丛》之一。作者以近代与中世纪世界观的清晰对比为线索,批判和评价了哥白尼以来每一个重要的近代预设,对因果性、实体、时间、空间、质量等基本术语及其内涵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分析。 -
是与真
“是什么?”——形而上学永恒的提问。“是真的。”——哲学不朽的追求。不管是对自然界或社会,还是上帝或人,都少不了这样的思考和求索,引申出无数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什么是人?什么是本质?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真?无论是在哲学孕育着众学科的古希腊,还是在各学科独立门庭的现代,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康德,直至海德格尔,哲学大师们不断重复着同样的主题。求是,求真,不仅是西方哲学史的主线,而且是理性与智慧的集中体现。研究西方哲学,理解“是”与“真”最是关键。 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中西比较而推陈出新,理解“是”与“真”无疑也是一个极佳的角度。 -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的这本小书,中译本在世已有十多年了,今天之所以还要再版,我相民主要还不是因为康德是世界级的名人,而是由于书里面所表达的思想,它即使在自然科学方面已成了老生常谈,但在哲学方面却至今有着不可磨来的意义。自从“五四”以来,我们中国人已经受了近一个世纪的“科学”教育,可是直到今天,知识精英们一听到“反理性主义”和对“科学”的指责,就两眼放光。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确实有它的局限性,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有时也会成为迷信。可是,我们确实应该想一想,我们自己对于科学、尤其是“科学精神”究竟懂得多少。至于我本人,坦率地说,对于那些用“过时”和“陈旧”来掩饰自己在科学上的贫血的学问家们,抱有一种近科本能的拒斥和反感,而对奠立了人类理性大厦的深厚基础的那些巨人们,永远怀着深深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