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泽堰
本书再现了民国时期一位深受传统文化、道德熏染的儒官,在盛年完成自己人生使命的种种作为:他从事过教育,管理过中学乃至大学;他当过四川省建设厅的官员,当过县长、市长、水利局长,其中不乏“肥缺”,却始终两袖清风,而且还卖掉祖产,为一方造福——作为川北穷县三台县的县长,他在任上两年半,却做成了造福一方、支持抗战的几件大事:兴修水利工程“郑泽堰”,将乾隆二十六年以来,屡建屡废的工程圆满完成并泽被今朝;训练乡民,其中不少后来参加了中国远征军,为抗战英勇战斗;支持拦截日军飞机的军用机场;安置抗战中内迁的东北大学…… 本书作者法籍华人作家郑碧贤为郑献徵幺女,其个人故事亦颇具传奇色彩。2006年,一本尘封的旧日记带领她来到三台县,进而继承父亲遗愿,四处奔走,重修“郑泽堰”。书中,她将自己的人生故事与追寻父亲足迹的过程相互交织,描绘了大时代背景下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图景,进而从一家两代人的遭际折射出二十世纪国家兴亡、时代变迁的大历史。 -
阎锡山日记
《阎锡山日记(1931-1950)》内容简介:一手提杆秤,一手拿算盘,阎锡山为何能执掌山西长达38载,被蒋介石两度誉为“模范省长”,其为政、处事有何过人之处,政坛“不倒翁”的智慧格言,何以让贾樟柯、冯仑倾服不已。这是一本走进阎锡山内心世界而求证其成败经验,探寻民国人物大事机缘,遥望民国政经风云变幻的最佳读物。 人称“山西王”的阎锡山军政之余,勤于著述,这本1931—1950年间的日记,多由阎本人于每日晨起洗漱时口述、秘书笔录而成。阎锡山说:“记事是为自己留痕迹,记理是对人类作贡献,我不愿为自己留痕迹,愿对人类有所贡献。”他的日记多为做人、处事、为学、为教、为政的心得感想。阎锡山曾经商、习武、留洋,而一生服膺儒学,日记中精辟格言处处可见,洵为一代“山西王”的智慧语录。 注:本书为第1版一次印刷 -
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
-
寻找孙佩苍
孙佩苍,曾任东北大学教授、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第一收藏家。旅欧期间凭一己之力搜购了包括库尔贝、德拉克洛瓦、苏里科夫作品在内的大师原典,徐悲鸿是其至交好友,吕斯百王临乙以师相称,于1942年在成都举办画展期间离奇猝死,从此在历史中消失,大量藏品也不知下落。六十余年后,孙佩苍的孙子孙元开始寻找祖父的踪迹,写成此书,这是湮灭的家族史,也是美术史上一段终见天日的传奇。 这故事,实在是民国的传奇,是画界的美谈,是一份迄未明了的家族疑案,更是中国近代史屡见不鲜的糊涂账。今世,中国民间已有若干心存抱负的买家,出手惊人,藏购二十世纪欧美著名艺术家作品,若论这辈藏家的先驱,无疑,是孙佩苍;若论目下中国人藏有十九世纪大师作品者,则唯孙佩苍一人而已。所幸孙佩苍留有这批珍藏,而他的孙子,正以手中撰写的这本书,走在找寻父祖的路途中。我在三十多年前得缘亲见那批真迹,三十多年后,得识孙元先生,在我心中,二者于是合一,成为传奇。 ——陈丹青 -
袁世凯传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者、在海外与黄仁宇、唐德刚齐名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作者陈志让先生的经典力作。它全面回顾了这位清廷重擘与民国“逆首”的人生历程,详细审察了袁世凯其人在朝鲜监国时期表现出来的治世之才、小站练兵时的干将之能、督抚鲁直时的权臣之范与辛亥革命前后的枭雄之奸,生动地呈现了袁世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悍厉一生。 -
袁世凯评传(上下)
从百年混沌中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为读者提供观察历史人物的别样视角,以当时之公私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等第一手史料为基础,展示晚清民初政治风云的波诡云谲,再现袁世凯的人生轨迹:年轻时是孤胆英雄,纵横捭阖于海东,与列强斗智斗勇,独力支撑危局:中年则为大清的柱石,治世之能臣,继承李鸿章衣钵,成为后期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晚年心智为私欲所蒙蔽,帝制自为,玩弄权术,误己误国,沦为乱世之枭雄。这一段世事的变迁,人物之沉浮,有足以供后人思考和警惕者,而作者爬梳史料之目的,为的是将脸谱化的袁世凯还原为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人生,对其功过是非给予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以平实的心态追溯当时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曲折,使读者能够从前人的得失成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