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a after Mao
Liu Heung Shing was born in Hong Kong in 1951. Three years later, he returned to China, settling in Fuzhou in the southeastern province of Fujian. There he received his early education, moving back to Hong Kong in 1962 to attend high school. In1971, Liu enrolled at New York City's Hunter College where he studied political science and journalism. He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photography in his final year at the college in a course taught by renowned Life magazine photographer, Gjon Mili. His childhood exposure to drawing and painting enhanced his understanding and enthusiasm for photography, and in 1976, following his graduation from Hunter Colege, he became Mili's apprentice. During this unique experience, Liu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Mili's editorial and aesthetic ideas. In 1976, Liu began working for Time magazine on assignments in China, starting with a story on the death of Mao. Five years later, he joined the Associated Press, and now travels extensively through China, writing as well as photographing for AP -
中国梦
【刘香成镜头下的中国1983-2013】 「内容简介」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很多当今的中国人来说,1978 年经济改革的曙光仿佛就在昨天,在刘香成,这位普利策奖获得者的摄影图片中,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中国距离今日已如此遥远。照片捕捉到的大江南北的一幕幕日常景像,对那一代中国人来说,是无比珍贵和熟悉的生活写照。三十年间,现代化进程已经渗浸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和瞬间,刘香成也在持续地记录中国的巨大变化。 「推荐语」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黄永玉,画家、作家、诗人 “刘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举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陈丹青,自由艺术家 “对刘来说,中国不只是一个值得发现的真相,更是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前《明镜》(Der Spiegel)周刊北京分社社长 “刘香成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忠诚,给予我们的不是明信片式的中国,而是真正艺术家的敏锐、感人和真实的刻画。”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长 “刘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当代艺术评论家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认识的准确,会有一种辛辣钻到人心里,但又被幽默和寻常化解了,看他拍开会照片,中国人会有一种菀尔一笑的亲切。” ——柴静,中央电视台记者 “这样一个摄影师,和用他的相机所解读的那个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有多么的稀缺和重要……因为他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我以为,他成为了迄今为止对中国一个时代的最完整、最深刻和最彻底的记录者,以前没有,以后也很难有。” ——连清川,FT 中文网 -
中国1976—1983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将近200帧照片,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短短八年时间拍摄的照片合在一起,展现了当时的中国所走过的、从“文革”后的困境中解脱的复兴之路。拍摄这些照片的时间到现在已经30年了,今天的中国经过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现代化国家。刘香成的照片就是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影像记录。 这些珍贵图片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香港Asia 2000出版社1987年再版,同年由米兰Jaca Book出版意大利文版,第四版于1997年由M. Photo公司修订。此书是首次出版的中文版。 -
中国梦:刘香成摄影三十年(平装版)
「内容简介」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很多当今的中国人来说,1978 年经济改革的曙光仿佛就在昨天,在刘香成,这位普利策奖获得者的摄影图片中,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中国距离今日已如此遥远。照片捕捉到的大江南北的一幕 幕日常景像,对那一代中国人来说,是无比珍贵和熟悉的生活写照。三十年间,现代化进程已经渗浸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和瞬间,刘香成也在持续地记录中国的巨大变化。 「推荐语」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黄永玉,画家、作家、诗人 “刘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举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陈丹青,自由艺术家 “对刘来说,中国不只是一个值得发现的真相,更是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前《明镜》(Der Spiegel)周刊北京分社社长 “刘香成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忠诚,给予我们的不是明信片式的中国,而是真正艺术家的敏锐、感人和真实的刻画。”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长 “刘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当代艺术评论家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认识的准确,会有一种辛辣钻到人心里,但又被幽默和寻常化解了,看他拍开会照片,中国人会有一种菀尔一笑的亲切。” ——柴静,中央电视台记者 “这样一个摄影师,和用他的相机所解读的那个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有多么的稀缺和重要……因为他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我以为,他成为了迄今为止对中国一个时代的最完整、最深刻和最彻底的记录者,以前没有,以后也很难有。” ——连清川,FT 中文网 -
China After Mao
刘香成自1977年到1981年间在中国拍摄的照片。 -
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
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加速清王朝覆灭的关键,促成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建立。为纪念辛亥百年,本书将来自全球的大量珍罕历史图片汇集成册,以独特的视角,帮助历史学家反思这一中国近代史上的开创性事件。其中许多照片乃首度披露。 慈禧太后、康有为等保皇派,梁启超等立宪派,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袁世凯这类军阀,严复、蔡元培之类的教育家等,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认识,不断在海内外学者中引发睿智而激烈的辩论。海峡两岸均在欢庆重要的周年纪念日,但对辛亥革命遗产的解释却不尽相同。抛开派别的分歧,所有中国人都将那段动荡岁月视为“百年忧虑”或“百年屈辱”,其中蕴含的情感至今萦绕在人们心头。 通过历时一年对全球范围内公共展馆和私人藏品的梳理汇编,本书旨在为国人打造一部可信的“集体记忆”。协助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为中美关系铺平道路的亨利•基辛格最近写道,即使最具开放思想的中国国际主义者都认为,中国过去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决定了她如何参与世界事务、如何界定在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时值辛亥革命100周年,本书将通过所收集的影像,为今天与未来的读者塑造1850—1928年间中国日常生活、历史事件与社会巨变的视觉叙事。它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在这里,我们反思过去,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