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民族史
敦煌古来为多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大都会,敦煌文化是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既是他们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敦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尤其是月氏、鲜卑、吐蕃、粟特、回鹘、党项、蒙古等族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敦煌诸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既是敦煌学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研究的需要。本书是国内外首部敦煌民族通史,也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的学术专著,从某一角度说具有裨补阙漏的意义;以语言学、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以深入研究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的本质,进而深入探讨不同民族间的历史文化关系,重点阐述敦煌古代民族的能动作用。
-
帖木儿之后
★重新理解世界史,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读这本书!
★牛津大学重量级史学家重写600年世界史,总结欧亚帝国兴衰历史,探索全球化世界由来及未来走向。
★沃尔夫森史学奖历史巨作!
///////////////////////////////////
【编辑推荐】
●重写600年世界史,一部全新视角的全球史。真正跳出欧洲中心视角,在欧亚大陆的时间和空间里,重新解释全球史,重写600年世界史。
●总结欧亚帝国兴衰历史,探索全球化世界由来及未来走向。以帝国兴衰为线索,回溯世界权力版图的分配,透视600年世界舞台风云变幻,理清今日世界局势的历史根源,探索未来世界格局。
●荣获国际学界殊荣沃尔夫森史学奖,被赞誉为“一部大历史的巨作,也是一位全球史大师的伟大成果”!
●牛津大学重量级史学家极具雄心的代表作。作者约翰·达尔文为牛津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首任主任,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2020年凭借卓越学术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CBE勋章。
●北京大学强世功教授1.5万字专文导读,盛赞推荐:应当成为欧亚大陆所有政治家的案头书,也是我们思考未来世界秩序的入门书!
●契合世界与中国时代精神的历史巨著,郑永年、赵磊、昝涛、朱联璧、何帆、向松祚、刘苏里、徐瑾、郭建龙……国内学者名家罕见一致推荐!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蒂莫西·布莱宁(《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等国际学术巨擘赞誉推荐!
●席卷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拥有众多语言版本的当代历史经典!
●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德国《南德意志报》、法国《世界报》、俄罗斯《圣彼得堡时报》等全球媒体好评如潮!
///////////////////////////////////
【内容简介】
1405年,最后一位“世界征服者”帖木儿,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去世。这不仅造成了帖木儿帝国的崩溃,自成吉思汗以来,草原帝国主导整个欧亚大陆的时代也就此结束,全球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史叙事中,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的兴起”——这些名词构成了人们解读近现代全球发展历程的关键线索。但在牛津大学重量级史学家约翰·达尔文看来,世界历史的重心是欧亚大陆而非海洋世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欧亚世界来说,1405年才是多元化的全球现代历史的开端。帖木儿霸业的溃败,直接催生了欧洲、伊斯兰世界与东亚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欧洲在数百年里都感受着来自其他文明的巨大压力。这种漫长的动态均势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欧亚革命”的来临……
这部重新解释全球化世界由来的历史巨著,跳出欧洲视角,全方位俯瞰了1405年以来的世界舞台,将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中华”、日本、俄罗斯(苏联)、英国、美国等帝国,拉进欧亚大陆竞逐的大棋盘,使得这600年的世界历史,不再是西方的独角戏。更重要的是,它预见了当今世界正处于一大全新转变的边缘,且这一转变的影响比起18世纪末的“欧亚革命”,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帖木儿之后》呈现出宏大的世界历史图景,展现了欧亚帝国的兴盛与衰落。而在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当下,这部巨著有助于我们思考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定位。
///////////////////////////////////
【媒体评论】
达尔文这部总结欧亚帝国兴衰历史的著作,无疑是我们思考未来世界秩序的入门书。
——强世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读懂中国,不仅要看中国,更要看世界,在世界地图中来定位中国。这本书摆脱了西方史学家过往以欧洲作为中心的世界史叙事,通过对近600年的欧亚世界史的回顾,梳理出全球历史结构转型的脉络,预见了从西方中心到后西方世界的巨变。通读这部书,读者对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看法或许都将改观。
——郑永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
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时间上跨越600年,空间上立足欧亚大陆,基于这个“世界岛”的视角,精彩呈现地缘、经济、文明的复杂互动,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欧洲或西方中心主义,让我们感悟历史与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深刻。
——赵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与“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
这是一部大开大合的全球史,意在重新解释全球化世界之由来。本书结构大胆而富有新意,行文生动而有史有料。作者将内亚史、帝国史与海洋史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给人以开脑洞般的启发。
——昝涛,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
《帖木儿之后》是一本思想深邃、发人深省又具可读性的经典全球史作品。约翰·达尔文笔下的现代世界的诞生并不等同于西方世界的兴起,而是全球各地此消彼长的帝国交流与竞争的结果。无论是想了解诸帝国留下的过去,还是想理解帝国的遗存将如何影响人类的未来,此书都值得一读。
——朱联璧,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欧亚大陆始终是历史的主场,在这个舞台上,西方、东方和中东各种力量相互较量,相互交织。所谓的全球化,不过是各方暂时达成的一种共识。从更长的视野来看,共识已经被打破,竞争并未结束。巨变才刚刚开始。
——何帆,《变量》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站在全球的高度,运用大历史的视野,我们才能理解人类政治经济体系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这部作品讲述了600年来全球历史的重大变革,视野宏观,气势磅礴,令人耳目一新。在大变局时代,这是一部正合时宜的历史史诗。
——向松祚,经济学家、《新经济学》《新资本论》作者
把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中华”、俄罗斯等帝国,拉进欧亚大陆竞逐的大棋盘,使600年的历史,不再是欧洲人(后来是美国人)的独角戏,或许更接近历史真相。
——刘苏里,学者、万圣书园创始人
将600年内的全球博弈,欧亚帝国龙争虎斗,现代与前现代的碰撞变迁,生动而简练地浓缩在一本书之内。读了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换个角度了解历史,也可以更好理解当下的诸多问题。
——徐瑾,《白银帝国》作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公众号“徐瑾经济人”主理人
作者立足欧亚大陆整体,展现了这场欧亚革命的兴盛与衰落,有助于读者们思考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定位。
——郭建龙,历史作家、《帝国密码三部曲》
-
Studies on Chinese and Islamic Inner Asia
This book brings together the most important articles of the late Joseph F. Fletcher (1934–84), a scholar widely acclaimed for the breadth and brilliance of his historical thought and for his almost unequalled linguistic competence. Fletcher’s mastery of the major languages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s of East Asia, the Middle East and Europe gave him a unique ability to trace historical movements across the cultural boundaries of Eurasia. The articles in this collection summarize his researches on the relation of China to its neighbours, the history of nomad society, and the interconnections among the great empires of the early modern age. Fletcher’s highly important research into the Islamic revival movements of China and Inner Asia is collect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including his most complete, but previously unpublished study of the subject, “The Naqshbandiyya in Northwest Chinaâ€. -
Chinese Scholars on Inner Asia
In Chinese Scholars on Inner Asia, some of the best work of the past half-century by leading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history and peoples of Inner Asia is pres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The fifteen essays were selected by a tea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pecialists to represent the unique and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made to the field of Inner Asian studies by Chinese scholarship. In addition, many of the essays have been revised and enhanced by their authors especially for this volume of translations. The wide range of topics covered includes new evidence from the Turfan documents on the Turks and on Chinese military activities in Central Asia, appellations of Xiongnu Shanyu titles, the Sogdians in China, the religious background to the An Lushan rebell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Khitan state, the cultural anthropology of the Khitan naming system, the Kirghiz and neighboring tribes,the Kerait Kingdom, the geography of Turkestan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Mongol bo’ol, 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anchu ethnic identity. -
突厥铁勒史探微
-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This volume introduces the geographical setting of Central Asia and follows its history from the palaeolithic era to the rise of the Mongol empire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From earliest times Central Asia linked and separated the great sedentary civilisations of Europe and Asia. In the pre-modern period 'Inner Asia' was definable more as a cultural than a geographical entity, its frontiers shift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ing balances of power. Written by distinguishe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who have pioneered the exploration of Central Asia's poorly documented past, this volume discusses chronologically the varying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disparate population groups in th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