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理论中的视觉
这是一个社会理论、社会学各相关群体及其他学科相对沉寂的时代。随着后现代主义黯然失色,40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既没有一个居于主导的正统信仰,也不存在一个激进的颠覆它的理论叛乱。简单来说,理论取向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摇摆不定,出现剧烈动荡,先是朝向系统论,接着遇到行动论的反抗,继而回归结构论,随后又被文化和解构主义所取代,但是后者最终也难免风光不再。因此,今日的平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早该完成的对其进行评鉴实为清理的机遇。也就是说,任何这样的举动都表明这个沉寂时代的终结,因为它要求采用一种标准,能使人们决定什么该留什么该弃。 尽管本书书名与视觉相关,但它却并不是关于视觉艺术、媒体意象,甚至是社会表征(只在论述与之相关时才会有所提及)的著作。相反,本书意在探讨社会理论和理论家如何看待世界,或者他们如何思考自身看待世界的方式。不过,此处我选取的是在艺术批判中早已产生广泛影响的标准“视觉”(vision)和“视觉性”(visuality)。二者原本是西方思想中对于所见景象(sight)作出的经久不衰的区分,但直至最近杰伊(Jay,1993)的著作及福斯特(Foster,1988)和列文(Levin,1993)编辑的文集发表才声名鹊起。区分的要点是,注意视觉(这一概念将所见景象视作认定的自然官能)和视觉性(这一概念将所见景象视作社会和历史的建构)之间的差异。 前言 导论 为什么将视觉问题化 第一章 古典社会理论——从视觉到视觉性 第二章 当代社会理论——向视觉回归 第三章 短视与现代性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视觉性 结论 朝向全球的视觉性 参考文献 -
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
《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是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项目批准号:06JA75011-44035)和2006年度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视觉文化研究与都市化生存”(项目批准号:20006-YW05)最终成果。从申报到立项一直到今天最后定稿,耗时近五年。视觉文化研究在当前学界可谓炙手可热,摆弄这样一个时髦的话题似有追风赶潮之嫌。然而,视觉文化研究之于我或许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记得在南京大学读博期间,导师周宪教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让我翻译了法国社会学家德波的《景象社会》,虽然只发表了其中第一章;随后也在《江苏社会科学》、《外国文学研究》等杂志发表了与德波相关的论文,但当时并没有以为自己已在从事着视觉文化研究。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导师的自觉引领,视觉文化或许不会像今天这样让我魂牵梦萦,欲罢不能。那时导师除了关注视觉文化,审美现代性是他另一个学术兴奋点,我的博士论文选题“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就来自于他天才的发现,论文的中篇部分内容对现代主义艺术中极端体验类型的考察,实际上就是从艺术史角度对视觉艺术进行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这无疑为今天的视觉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走上视觉文化研究之途,更为重要的是缘于自身的困惑与迷惘:在图像化生存的当下,不仅年青的学生不再热衷于阅读大部头的经典,就连我自己也每天要耗上几个小时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我们业已深陷于视觉化生存五彩斑斓的世界,然而对此缘由并没有在学理上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回答。于是,我就在力图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牵引下,自觉而坚定地把视觉研究作为我学术致思的方向。 -
设计趋势之上
电影《变形金刚》红透全球,“变形金刚”玩具在全世界拥有数以万计的拥趸。 马特•马图斯—— 美国设计界的“趋势猎人”, 美国孩之宝(Hasbro)公司视觉总监, “变形金刚”玩具的总设计师, 精心探寻当今艺术、时尚、建筑、电影、饮食等领域的设计趋势,引导设计界如何将智慧资产成功转变为品牌资源。 当故事性、娱乐性成为商品的终极需求后,设计师仅仅画出美观的设计图已经远远不够,唯有认真地“讲一个故事”,让最终使用者感动到无以复加,这样的设计才算成功。 ——马特•马图斯 设计到底是什么?设计会成瘾吗? 当今的设计趋势是什么? “好的设计”在未来会改变它的意义吗? 未来世界需要的设计能满足人们的哪些愿望? 为什么当前的设计工具更加便捷,而新的革命性的创意却更难想出来? 设计师的真正价值何在? 设计师该害怕还是该爱上这个时代? 设计,无所不在,且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各种风格、趋势的过度“拥挤”,可以说造就了一个“有一千种选择却等于没有选择”的时代。设计师愈来愈工匠化,大家想不出真正有新意、“不为设计而设计”的创意。在设计界,“产品差异性”导致了设计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消费者对设计的要求愈来愈挑剔。我们也许已经来到“太阳底下再也没有什么新鲜事”的临界点,一再重复旧点子的想法深深困扰着当代的设计师们…… 别慌张,这本书会让设计师头脑清醒、创意迭出而不被淘汰。透过本书,设计师可以了解设计世界即将发生什么,哪种人会是下一轮的设计赢家,未来想象与无限可能在哪里,以及“被流行趋势牵着走”的设计思考障碍有哪些……这些肯定会让已经被设计趋势和大众观点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设计师们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一震。 二百余幅世界著名设计大师的作品,让你一次饱览源源不绝的设计趋势新创意。 目录 前言 还有新事物吗 太多的设计 设计的艺术 改变的力量 一 趋势之终结 雷同的世界 技术影响设计 DIY设计 趋势之终结 设计上瘾 更多就是更多 担忧 周而复始 矛盾 视觉疲劳 随意的影响 自我表现主义 意义 因特网 二 设计是否已走向穷途末路 文化成长 品牌设计 全球多元文化和自然史 真相和感知 不确定的未来 创新障碍 为每个人而设计 循环速度加快,周期变短 设计趋势在google上搜索即可得到 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 每个人都能成名 自己动手的世界 透明艺术运动一去不复返 现在的设计是一种商品 三 让我们创新吧! 吸引合适的人才 缔造创造性文化 创新 创新=功用+意义 作为文化创造的创新 四 新型消费者 混合文化 走进优秀设计 意义与个性的沦丧 五 精美设计之必要 真实与精美 超越潮流的创新 渴望受到关注 文化创造性 自我评价 评价才能与人才 数字化工人的影响 知识不可或缺 设计是一种贸易 创造型领导的技巧 创造性组织的变化 设计领导层监督而非指挥 聘用人才 文化创造者 崇尚独创性 感兴趣的是正确性 拥有永不衰竭的好奇心 尊重稀有之物 发展他们的才能 在创作上无所畏惧 成长为专家 追求至善至美 都是研究专家 谦恭 六 自觉的创新 创新精神 设计与科学 追求刺激的渴望 创造世纪的开端 是时候为诚实设计而战了 创造就是打破常规 理解设计的含义 设计就像性爱 联系 机会与选择 保持领先 -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探讨的是西方文化与意象、视觉和人类智力之关系的许多令人着迷的层面。书中的许多讨论都集中于对摄影的研究,对电影和视频图像的研究,对视觉、话语、语言的研究,以及对现代媒介的社会文化语境的研究。《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认为,西方与图像的关系并不像我们经常想象的那样依赖于视觉或听觉的活动。认为观看就会看见或是看见就会理解的假说来源于大脑思维的模型,即在极大程度上把人的意识理解为对我们所生活世界所做的镜像式反映。近几年来,有关视觉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吸引了文艺学、传播学、文化学、哲学和美术学等领域诸多优秀学者的倾心研究。 -
布鲁塞尔
作为中国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陈逸飞先生在大视觉领域不断开拓:他在绘画、电影、服装设计、期刊、环艺等多方面不断创新,自成一格;他站在国际艺术的潮头,在艺术语言上树立了东西融合的典范。 陈逸飞先生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和品位,引领读者从时尚设计、现代艺术和人文角度,对这四座最具时代潮流感的国际大都市,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寻找和发现之旅。 《逸飞视觉》丛书第一套“视觉都市”共分四册,即《伦敦》、《米兰》、《布鲁塞尔》和《东京》,陈逸飞先生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和品位,引领读者从时尚设计、现代艺术和人文角度,对这四座最具时代潮流感的国际大都市,进行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寻找和发现之旅。 这里不乏让人惊奇的视角和让人惊喜的发现,也有极为实用的旅游和艺术资讯。这套书既可作为让人大开眼界的珍藏,也可以当作独一无二的时尚旅行手册。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堪称别出心裁,前卫但不晦涩,好看却不流俗,她的充气式护封在中国图书市场上也是首次出现。 “逸飞视觉”丛书是高品质的,但也是大众的;它不是专业读物,但专业人士也会认同;它是精致可收藏的,同时也是轻松的COFFEE TABLE BOOK。 本书通过现场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讯,从时尚、设计、艺术的角度,去重新发现一座城市,从中感受到对美和未知事物无限追求所激发的创造力,促使它们不断地更新自我;活力、灵感和源于深厚文化的底蕴,映衬着这座城市的时尚节奏,成为做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如果你安坐家中,这套书可以帮助你做一次不寻常的视觉之旅;如果你想出游,那么相信这套书将成为一种最独特的FASHION MAP。 -
上海寓言
常希望我自己和我的照相机都更加纯真一些,不必承载什么苦难的意义,这个时代已经不再有高高在上的圣像了,所谓摄影的真实存在感在这个不真实的世界的反衬下,早就变得面目可疑了,所以,无论我怎么自负地自认为师出有名,我的照片最后也只能成为一个小小的寓言,或者说是一场草台班子的演出而已,仅止于此!我渴求的是观众的掌声和微笑,然后鞠躬谢幕或者再为大家加演一个节目什么的,一切都是如此简单,多好啊…马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