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at Is an Apparatus?" and Other Essays
The three essays collected in this book offer a succinct introduction to Agamben's recent work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of Foucault's notion of the apparatus, a meditation on the intimate link of philosophy to friendship, and a reflection on contemporariness, or the singular relation one may have to one's own time. "Apparatus" (dispositif in French) is at once a most ubiquitous and nebulous concept in Foucault's later thought. In a text bearing the same name ("What is a dispositif?") Deleuze managed to contribute its mystification, but Agamben's leading essay illuminates the notion: "I will call an apparatus," he writes, "literally anything that has in some way the capacity to capture, orient, determine, intercept, model, control, or secure the gestures, behaviors, opinions, or discourses of living beings." Seen from this perspective, Agamben's work, like Foucault's, may be described as the identific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apparatuses, together with incessant attempts to find new ways to dismantle them. Though philosophy contains the notion of philos, or friend, in its very name, philosophers tend to be very skeptical about friendship. In his second essay, Agamben tries to dispel this skepticism by showing that at the heart of friendship and philosophy, but also at the core of politics, lies the same experience: the shared sensation of being. Guided by the question,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contemporary?" Agamben begins the third essay with a reading of Nietzsche's philosophy and Mandelstam's poetry, proceeding from these to an exploration of such diverse fields as fashion, neurophysiology, messianism and astrophysics. -
法国当代哲学论纲
这是一部以法国当代哲学思想为骨架,全面解析法国当代学术的研究专著,内容涉及哲学、美学、宗教、政治学、人类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文艺理论、数学中的哲学问题等。《法国当代哲学论纲》作者既不是以“半翻译”的介绍性的“译者”形式出现,也不是以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人物研究专家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旁观者的哲学目光,冷静分析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即,问题涉及到哪个领域,思路就跟踪到哪个领域。这就使得《法国当代哲学论纲》尽管涉及的领域和人物众多,但是,总的研究线索和作者的思想,依然是清晰可见的。 -
归隐之路
当代法国哲学已经对我国学界产生很大冲击,而且有日趋严重之势。该书以外文原著为主,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发展线索,详细分析了胡塞尔、柏格森、普鲁斯特、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列维那、福柯、德勒兹、塞尔、利奥塔塔尔、德里达等人的思想。 该书第一次提出理解现象学的新思路:现象学并不像国内多数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门现象学或者显学。实际上所谓现象学并不是显学,不是自然之镜或反映论,它是不可见的,这是胡塞尔所谓现象的真谛。显实际是隐,即从胡塞尔到德里达之路,也是20世纪法国哲学之路。作者认为所谓"隐"的含义应该在狭义的观念、概念、理性之外获得理解,即西方传统哲学所不熟悉的另外一个方向,是没有被说出来的,或者是不可说的领域。这个领域,要借助于直觉、意志、想象等被西方传统形而上学长期忽视了的思维形式。 作者认为,直到现在为止,我们可能只是关注了哲学或者智慧中的正面,即"明"的一面,但是,哲学还有它的反面,即"暗"的一面,从这个方面出发,我们才能理解,在这些文本中为什么出现了大量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概念,比如悬隔、荒谬、虚无、他者、死等等,也就是作者提出的异域。正是福柯的“癫狂”和德里达的“解构”进一步被称做后现代的,从此敞开了归隐之路,一个隐的空间,我们尚未看见的空间,这就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足迹。 -
身体
身体之为身体,即让身体以身体的语言表达自身,但身体还并没有自身的语言,身体还似乎并不会说话,身体如何不以传统的存在论语法,不以传统对象化的认识论来认知,不以宗教神学对身体的贬低或者消亡的牺牲来处理身体。身体如何具体地表达自身? -
归隐之路
本书从第一哲学的视野,把20世纪法国哲学,特别是在中国有重大影响的后现代哲学放在现象学背景下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后现代哲学的核心精神就是追寻“归隐之路”,亦即通过显现达到非显现之路,并由此展现了后现代哲学与古典哲学的断裂及关联。 作者的话 1 上篇 缘起与过渡 第一章 引子:胡塞尔的感悟 3 一 自然的观点或显学 3 二 隔离与隐学 7 三 新的色彩 17 1. 直觉与顿悟 17 2. 感性、事物本身、想象 19 3. 意向与视域 22 四 时间 24 五 理性之外的“生活世界” 25 第二章 断裂或在时间之外:重新发现柏格森 27 一 创造生命 27 二 意识的直接性或“爱的姿态” 36 三 流淌出来的时间:记忆 40 第三章 寻找失去的时间之一:柏格森与普鲁斯特 44 一 感受:在习惯之外 44 二 情感的缺失与增补之链 49 三 普鲁斯特作品中的当代法国哲学问题 62 第四章 寻找失去的时间之二:海德格尔从“死”出发的时间 64 一 死或时间 64 二 消失的路:艺术之死 70 三 万物本源 74 下篇 异域: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 第五章 萨特与梅洛-庞蒂:虚无或看不见的 79 一 存在即虚无 79 二 陌生与过去的距离 82 三 身体与知觉 87 四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 92 第六章 列维纳斯:异域、时间、死亡、它者 96 一 异域中的时间与死 96 二 时间与它者 104 第七章 福柯:独断与断裂 107 一 精神病、恶或原始身体活动的空间 107 二 福柯与德里达:说话与沉默 125 三 模仿与相似 132 第八章 德勒兹的一千个平台 136 一 盘根错节 136 二 分叉、突变、根状物、褶皱 145 1. 平台之一:狼迹 151 2. 平台之二:“物质的沉醉” 153 3. 平台之三:语言的乌托邦 155 4. 平台之四:如何形成“无器官体”? 158 5. 平台之五:面貌或长相 161 6. 平台之六:在不察觉中成为动物 163 第九章 米歇尔-塞尔:后现代艺术与科学 167 一 混沌、躁动、喧闹——繁多性的效果 167 二 科学四步曲 174 1. 交流 174 2. 干扰 179 3. 翻译 180 4. 有序与无序 182 第十章 利奥塔尔:后现代的纷争 184 一 引子 184 二 纷争 186 1.“读书卡片” 186 2. 纷争或言论自由 188 3. 名字、指称或乌托邦 190 4. 无题 191 第十一章 德里达:归隐 194 一 人/鬼/魂 194 二 解构:另一个发明 203 三 误解的历史/翻译/隐喻 208 跋 隐显之道 ——从道家看20世纪后期法国 212 -
论文字学
《论文字学》从解构主义的基本精神出发着重追溯了文字概念的历史,深入剖析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言语中心主义为特征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重新阐释了言语与思想、言语与文字等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莱维-斯特劳斯和卢梭的著作的解读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新的阅读风格和阅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