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贞不贰?
本书改变了以往以民族主义概念观察历史问题的视角,以10世纪燕云地区部分汉人官员和将领依附契丹政权的史实作为切入点,重新探讨了从唐灭亡(907)至宋辽“澶渊之盟”(1005)间这一复杂时期内人们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以及族群间文化冲突与认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该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前三章)专注于界定一系列概念并探讨相关观念的变化,包括边界(border)、族性(ethnicity)、忠诚(loyalty)的意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后三章)通过对不同时期越境入辽的代表人物李澣、韩延徽、张砺、赵延寿、王继忠的个案分析,揭示了从唐亡至“澶渊之盟”近半个世纪民众的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 -
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
本书研究了中国中古时期突厥、吐蕃、回鹘、契丹和蒙古等周边族群的凝聚历程,分析了这些族群兴起的过程中,拜火教、本教、摩尼教以及其他民间宗教等信仰的引入,成为建构本族群历史记忆的重要资源,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族群凝聚。 -
满与汉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被认为是政体从帝制到共和,从传统到现代转变的关键。但是,由于被推翻的清朝为统治了大多数中国汉人近三百年的少数族群所建,而革命者绝大多数是汉人,那么在多大程度上,辛亥革命不仅仅是反帝,而且是反满呢? 路康乐在《满与汉》中探索了这个尖锐而复杂的问题,分析了满族作为一个世袭军事特权阶层(“旗人”)向一个独立的族群的转变,也详细描述了清朝与汉族改革者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这一互动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中达到了顶峰。 《满与汉》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将改变中国历史学者研究清亡原因的方式。同样,该研究也澄清了族群学者关于满族作为职业军事特权阶层的起源问题,分析了满汉关系的变化,以及满族从边疆“蛮族”到统治者,再到被统治者的历史发展。 -
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
甲午惨败后,原本封闭的“天朝”已经被彻底打碎,每一个对国家、种族和故乡还有感情的人,都要面临着巨大的、难以回答的但是又必须尽快回答的问题——“我是谁”?“中国是什么”和“中国怎么办”?以学术史的眼光来看,为回答该问题而出现的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国史叙述模式、种族史叙述模式、现代地方史志叙述模式,对此后中国的历史叙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一书对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过程做出了分析,对近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理论体系做出了归纳和总结,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史学发展方向的宏观认识。 历史事实是唯一的,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呈现和理解会随着历史叙述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在中国传统社会,只有一个主要的历史叙述模式,即基于儒家“三纲五常”伦理观念构建的,以帝王将相为书写主体的历史叙述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虽然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上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却鲜有分歧。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叙述模式之权威性受到质疑,并很快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取代。 姜萌博士的《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一书对中国现代历史叙述模式的形成做出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由于族群意识的影响,清末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对中国传统历史叙述模式的替代是从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统历史叙述模式演变成三个现代历史叙述模式——国史叙述模式、种族史叙述模式、现代地方史志叙述模式,这三个模式在理论上各成体系,在清末亦皆有所实践。该书对上述三种历史叙述模式对中国近代以来史学的深远影响做出了客观的叙述、分析和评价。 -
原鄉人
族群問題既然其來有自,我們就必須誠實面對。 族群問題既然不會輕易消失,我們就必須隨時反思,一再辯論。 讓作家們親身訴說半個世紀以來的族群經驗! 賴和、呂赫若、鍾理和、葉石濤、陳映真、李渝、林海音、朱天文、許銘義、田雅各、阿女烏、李永平、賀淑芳、黃錦樹 時過境遷,一百五十年後的新台灣人們似乎已經忘了來時之路。我們今天談族群問題,眼界所及,無非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傷痕。舊政權所刻意要掩蓋的,正是新政權所刻意要揭發的。然而歷史的瘡疤一旦揭開,我們就應該有勇氣直搗病根。原來在外來政權入侵、形成「敵我矛盾」之前,島上已經勇於發掘「內部矛盾」了。 這是難堪的弔詭,但我們無從規避。也只有如此,面對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的一頁族群史,我們才能叩問: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到心手相連、狂愛台灣,族群問題前帳未清,後帳又來,這到底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原鄉本能,還是為政者有心栽培的暴力種子?是地域和血緣的宿命,還是文化、國家政治建構的後果?是迎向大和解的前題,還是繼續鬥爭的資本?--王德威 特定族群的文學選對應的是特定族群被邊緣化,甚至被「代表」掉或被抹除掉的危機感。 這種眾所周知的危機感,它的基本指標是族群膨脹成了體積龐大首要的關鍵詞。隨著解嚴後十多年的「本土政權」的積極的(廉價)操作,愛台灣╱愛中國、本省╱外省、本土╱非本土、真台灣人╱假台灣人……這樣的二元對立的敵我劃分從總統到地下電台賣假藥的主持人都掛在嘴上藉以裁決他人以期讓本土政權永續持有時,族群幾已成了魔咒。 這部選集既名為《原鄉人:族群的故事》,當然不會是特定族群的選集,也不會是匯聚不同族群的文學標本選。一方面關切的是族群關係(各族間的族群互動),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藉由選文的範圍,擴大整個問題的思考架構,放寬歷史視野,簡言之,是把範圍擴大到從日據到馬華,後設的思考所謂族群。--黃錦樹 -
国民性
艾历克斯·英格尔斯编著的《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分析了各种国民性定义,总结了20世纪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回顾了以往的国民性研究成果,综合考察了不同国家国民的态度、价值体系和心理状态。英格尔斯观察了德国、俄罗斯,以及美国三个国家的国民性,他系统分析了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经济体制对一国国民性的“形塑”作用。《国民性(心理-社会的视角)》是综合性评述性的著作,从概念内涵、基本理论、历史进程、研究视角、著名案例、研究方法到系统比较无一疏漏,称得上是一部国民性研究的大全手册。